东风浩荡,又是一年春来早。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如期而至,唐山将以最美的姿态呈现在世界面前。然而,唐山虽美,唐山的人更美,正是无数个勤勤恳恳、心地善良的唐山人才有了今天这个凤凰涅槃的唐山。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点亮了观众的目光,一段段至真至柔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那唐山哪位人物的事迹是最感动你的,特此邀请你来投上宝贵的一票(排名不分先后)。唐山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唐山自媒体联盟“相约世园•感动唐山”网络人物评选投票关注公众号,参与投票注:在以下九个平台投票均为有效票,候选人各平台累计票数为最终得票数。微信平台:tsnxse微信平台:tangshano微信平台:tssbs0315微信平台:baicaipaibj微信平台:ts0315cn微信平台:yinxiangts微信平台:seenewsbyclodeyes微信平台:tangshan_nihao微信平台:tangshanpress曹妃甸区孙福新:丈夫因伤颈椎严重受损,造成高位截瘫,完全失去自理能力。公公承受不了打击,患上了高血压合并症,导致小脑萎缩,整天昏睡不醒瘫痪在床,当时儿子才刚刚上小学三年级。每天孙福新都要早早起床为一家人做好饭,照顾瘫痪在床的公公,之后接送儿子上学放学。由于丈夫的全身神经受损,浑身发紧,孙福新就向按摩师学习,每天为丈夫按摩,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她数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悉心照料着年迈的公婆和年幼的儿子,用瘦弱的肩膀独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没有一句怨言。徐家宁:2003年,徐家宁8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车祸导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没有固定工作,弟弟还未满周岁,一家人没有了经济来源帮忙投票怎么投,生活仅靠亲朋的接济维持。单薄的徐家宁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徐家宁在外打工不怕苦不怕累,发工资了也不舍得为自己花,总是留给父母和弟弟。每天下班回来还要为父亲擦洗身子、喂饭喂水、捶腿按摩。亲朋凑钱给爸爸买了台电脑,为了让爸爸用着方便,徐家宁用平时在工地废料堆捡来的材料特制了一个电脑架。有了电脑能上网,足不出户爸爸也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事情。丰南区李锦华:李锦华是丰南区一位普通的货运出租司机,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言谈,每天早出晚归,靠一辆小单排拉活儿维持全家生计。不出车的时候,他喜欢上网,但他可不是忙着聊天、看电影,而是在做一件“大事”,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丰南家园网。在这个网站上,李锦华免费为大家刊登一些实用信息,得到了许多网友的赞扬。2008年,李锦华把丰南家园网正式更名为唐山联合救助行动公益网。他通过救助网,收集需要关爱的人的信息。4年来,李锦华带领着爱心网友们足迹遍布丰南、迁西、滦县等地,共有300多名春蕾女童得到唐山联合救助行动公益网爱心网友们的救助。丰润区马长存:近年来,依靠纸制品加工,马长存生活逐渐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他,从2006年开始,每逢春节都为本村7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米面,并走访贫困老人,送去礼品和慰问金。身为长存纸制品厂厂长,不但自出资金10多万元帮助村里安装健身器材、修路、组建秧歌队等,还连续5年为升入重点高中和考上大学的20多个孩子捐款5万多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回报社会。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马长存又自筹资金1.5万元,在村委会设宴款待老人们,和老人们一起吃团圆饭,观看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并为每位老人们发放一袋大米,他的义举不仅给这些老人们带来了物质上的帮助,更主要的是老人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史国新:还没有结婚,爷爷公公就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婚后,丈夫和公公在运输公司开车早出晚归,种地、养猪、做家务、照顾老人的责任全部落在了史国新肩上;几个月后,婆婆也得了脑血栓,一病就是十三年;她在家里,每天给两位老人喂饭、按摩、擦身、端便盆,史国新这个新媳妇不嫌脏不嫌累。爷爷公公和婆婆相继去世后,公公又得了脑血栓,至今已有七年的时光。史国新二十三年如一日,相继服侍得了脑血栓的爷爷公公、婆婆和公公三人,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言弃,无怨无悔,她不仅倡导了尊老爱老,敬老养老的优秀传统美德,还为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表率,树立了榜样。古冶惠连旺:惠连旺多年行医,作为一名医生,他始终保持仁爱之心,不忘社会赋予他的责任,尽自己所能向患者提供帮助。 2020年4月,他救助了冲入火海救助姥姥的高子涵。2020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大爆炸,他组织了有8名专业救护人员的救援队,赶赴天津塘沽滨海新区出事地点,用两辆救护车、一辆私家车携带价值几十万元的专用药材入津救援。2020年9月30日,000公里外藏胞措西发生车祸,他将措西及家属接到医院,安排环境最好的病房,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救治。他是一个拥有大爱乐于助人的民营企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默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传播者,个人出资500万爱心善款用于救助因烧烫伤的特困患者、残疾军人以及消防官兵。 唐山十七中雷锋班:1995年春唐山市第十七中学开展大规模学雷锋活动,活动中学校得知家住古冶区赵各庄七四楼的宋玉宝老人,因幼年患上眼疾而双目失明,身患疾病,膝下又无儿女,生活困难需人照顾,为长期照顾宋玉宝老人,学校专门成立了“雷锋班”。雷锋班的学生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过节,给老人准备生活用品。为让老俩口看病、买药省些钱,“雷锋班”建立了一个爱心基金,雷锋班从产生至今历经20年共有11届13个班成为雷锋班,共近900名师生照顾过宋玉宝老人。汉沽崔文柱:2020年11月5日,崔文柱在路过陡沽桥时,忽然听到路边沟渠处一妇女连声大喊“救命”,他赶紧扔下电动车,跑过去一看是同村崔洪友的媳妇在大哭着喊“救命”,原来是崔洪友从葡萄地干农活回家途中,因癫痫病发作,骑着电动车失去控制,掉入了陡沽段泵窝子处。泵窝子处的水较深。此时,崔洪友全身已沉入水中,只有羽绒服上的帽子还浮在水面上,崔文柱判断出落水者的位置后,毫不犹豫地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奋力将落水者拖出水面,并游向河边。在路人和赶来的村民的帮助下,将昏迷不醒的落水者就上了岸,并送往医院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在寒冷的冬天,这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人间大爱,传递着暖暖的正能量,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乐亭王青海:1999年,部队转业的王青海到乐亭城管局当了一名清掏工,从此开始了他的“地下”工作。”曙光楼一位老人打来的求助电话,说他家一楼的下水道堵了,他第一个跳进下水道,清掏工具派不上用场,他就直接用手掏,然后用水反复冲洗出水口,整整忙了两个多小时才恢复了通畅。2013年,在富强C区疏通完堵塞的污水井后,王青海往外拽高压冲洗管时用力过猛,右脚撞在井盖上被绊倒在地,疼痛难忍,无法行走,随后被医院诊断为右脚跟骨粉碎性骨折。术后还没有完全康复,他就又投入到清掏工作中……16年来王青海从没因为困难而放弃,再苦、再脏、再累,他也毫无怨言。王青海一直有个信念,“时传祥是清掏工的榜样,我要做大钊故乡的‘时传祥’!路北区孙宝成:因患小儿麻痹症,孙宝成从未体会过行走的滋味,上学更成为奢望。为了学会认字,从8岁开始,孙宝成利用家里报纸多的便利条件,每天对着收音机听记录新闻,听着播音与报纸一一对应着学习认字,日积月累,增长了知识,认识了许多字。一次偶然让他有机会走进校园,虽然只读到初中毕业,但却为他开启了新的人生画卷,并用6年时间自学考取英语大专文凭,凭借着多年的努力付出,他不仅成为多个刊物的签约作家,被称为“轮椅上的翻译家”,也收获了自己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是旁人眼中的奇迹,却只是自己心中的“自己”:“不把自己当做残疾人,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是他衡量自己的标准。路南区老帮老志愿服务队:“老帮老”志愿者的服务对象为孤寡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人、空巢老人,服务内容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现在的“老帮老”志愿者工作已形成“包区位”、“包项目”、“保人员”三条服务线。服务小组负责“包区位”摸底、调研等;有技术特长的“包项目”,负责修家电、检查身体等;住得近的“保人员”,负责日常生活照料。赵开社区80多岁的胡再唐是开滦集团“老帮老”的发起人之一,当初只是想帮老矿工们解决后顾之忧。22年里,“老年志愿者”也更名为“老年学雷锋志愿者协会”,最后改成“老帮老”,逐渐成为一种养老模式。如今,当初成立“老年志愿者”队伍的元老们大多不在了,但爱心接力留了下来。王金义:西越河是一个传统的蔬菜专业村,1995年,王金义当选村主任后,用近两年的时间多方协调、自主筹资,带领村民修了两条洋灰路,解决了村民“卖菜难”的问题。他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实行村干部“坐班制”,;他们廉洁自律;村里大事小情都民主协商,不搞一言堂;他们每天东奔西走,入户了解情况,争取上级支持,租面包车到山西等地做市场调查;集资时,班子成员率先掏腰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王金义硬是带着大伙儿风里雨里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抢占了市场先机;西越河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吹响了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张淑香:南厂东、西里社区爱心小队成立于2011年,今年62岁的南厂小学退休教师张淑香是发起者。2006年,张淑香的儿子夏争患上了白血病,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很多市民伸出援手,社会捐款达50多万元。尽管夏争最后还是因病重去世了,但张淑香深受感动,决心用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在路南区南长东西里社区,83岁的空巢老人曹子荣患有风湿,前两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双腿无法活动,生活非常不便。得知此事后,张淑香和她的志愿服务队便经常去看望老人,帮着收拾屋子、做饭。爱心小队的志愿者们不仅帮李秀华老人打扫了房间,还帮老人包包子,给老人“换换口味”,志愿者们把老人当家人来对待。滦南张玉龙:滦南县林业局普通职工张玉龙,22年如一日,用平平凡凡的小事,诠释着人间的真爱。他是同事眼里的“张能人”,他修理过门窗桌椅、通过下水道,修过线路、暖气,仿佛无所不能,无所不会。他是邻居心里的“张热心”,平时乡里乡亲有什么事,只要需要他帮忙,从来没有过推辞,也不曾要过邻居们的一丁点好处。他是外人口中的“张雷锋”,对于素不相识的人,张玉龙也充满之情,不为别的,只为心里那份“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爱心劲儿。在这22年中,他先后助人为乐上百余次,其中不顾自身生命安全救人8起;为伤病残患者、白血病儿童先后捐款10000余元。在日常生活中,他的事迹在平凡中彰显着伟大,他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身边的人。滦县王峥:在2020年4月9日上午9点,正在检修设备的王峥听说在锅炉房西南侧庄稼地里发现一位七十多岁老人躺在地上,马上跑了出去,来到老人跟前查看情况。原来该老人患有轻度老年痴呆,凌晨由家出来,找不到家了。由于当时气温低又刮着大风,王峥怕老人着凉,脱下棉袄给老人铺在身下,马上投入到寻找老人亲人的紧张联系中,为防止老人再次走失,他一直在老人身边陪他聊天,直到一个多小时后老人被家属接走。王峥同志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性道德孝与善的朴素内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良知、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发挥正能量的代表。迁安玄兆庆:87岁的玄兆庆是蔡园镇马官营村的一名老党员,老人年轻时在杨店子镇供销社打过铁器,菜刀、镰刀、镐头等工具都会打制,因此打磨刀具对他来说轻而易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家人都不赞成老人再去外面打零工。于是,从2008年开始,闲不住的玄大爷就琢磨用自己的打磨手艺再为乡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8年来他坚持义务为乡邻打磨菜刀、剪刀,方便了村民生活。就是这样的“小举动”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大情怀”,受到邻里称赞。姚秀芹:迁安市沙河驿镇七旬老人姚秀芹,四十年如一日,不离不弃地照顾同村的孤寡老人姚子珍,让这位孤独老人安度晚年。2013年2月,姚子珍的视力急剧下降,日常生活出现了困难。姚秀芹再一次伸出援手,帮其打水、做饭、洗衣物。5月,姚子珍双目彻底失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姚子珍不愿去敬老院,姚秀芹就开始全天候照顾姚子珍的日常生活,不耽误姚子珍一顿饭,没让他穿一次脏衣服,她待老人如亲人一般。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用农民最朴素的方式,传达着生活中最真挚的情感:四十载岁月荏苒,青丝变白发,不变的是人间真情。 韩文宝:韩文宝是迁安市中医院院长助理、心血管呼吸内科主任。他是患者至上的好人医生,有价格较低、疗效不错的药,他肯定不开贵药。他是敬业奉献的好人医生,在韩文宝的眼里,患者高于一切,生命重于泰山,尽管自己生活也不宽裕,他还是常常为患者垫付医疗费。他是乐观坚强的好人医生,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