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分享至用微信扫码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紫竹可持续行动(紫竹可持续实验室发起,Upbeing行动村承办)自今年7月发起以来,由行动者发起的项目达24个,通过前期的陪伴赋能,资源支持,最终有15个项目在活动截止日10.10日之前顺利完成。实际参与行动者超过100人,其中包括紫竹高新区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白领,附近社区和紫竹外的小伙伴们。?行动者们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大议题标签与生活结合,付诸行动。11月12日我们将在紫竹高新区举办一场可持续游园会活动,为评选出来的优秀项目进行颁奖。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评选将分为公众票选(占60%比重)+评委评选(占40%比重)两部分。评选标准:落地性、创新性、在地性、可持续性单项奖最具可持续,最具创新性,最具关联性,最具落地性奖将由评委直接选出。以下为15个成功完成的紫竹可持续项目,大家快来对喜欢的项目进行投票吧!都2021年了,既想养身又无法放弃咖啡该怎么办?那不如闻着咖啡味,提神又养身。我们找到紫竹高新区中一些公司的茶水间搜集咖啡渣,通过简单的工艺做成咖啡渣香皂,咖啡渣香薰包等衍生产品。让咖啡味环绕在周身,又可以倡导可持续理念,一举多得!项目结项报告服务对象:要针对紫竹高新区白领,我们经过了对园区白领的调研,了解了这团体对咖啡的喜爱程度,每天喝咖啡的频率,对咖啡渣的了解等。已完成的项目:主要用咖啡渣做了实用的香皂,以及咖啡渣粉末香薰包,还有在制作的过程中发现过期的茶叶渣也可以制作香皂,还能保留茶叶本身的香气,这个就作为了一个衍生周边产品。和紫竹的关联性:1、我们的项目伙伴都是在紫竹上班的白领,她们每天都会喝咖啡,然后其中一个伙伴因为工作压力大胃不太好,然后医生就建议她暂时不要喝咖啡了,这让咖啡狂热爱好者难以接受,她觉得如果不能喝咖啡,那么闻咖啡的味道也是可以的,那么除了喝咖啡外,咖啡渣的味道也是特别浓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咖啡渣来做一个项目呢!所以这就是我们开展这个项目的初衷,为了拯救这个咖啡爱好者的孩子。2、我们发现紫竹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茶水间或者是咖啡厅,每天都有很多咖啡产出,但是咖啡渣的wei一归宿只有垃圾桶,而且如果不及时扔掉就会发霉,特别是遇到了上海的黄梅天,闷一个下午可能就发霉了,特别可惜。3、我们第一次去了我们园区的costa咖啡厅,告知了他们我们想要咖啡渣做项目,他们特别开心的把一大袋子咖啡渣送给我了我们,还告诉我们,以后想要多少他们有多少,我们的原材料问题解决了。利益相关方和服务对象反馈:upbeing行动村工作人员:全力支持项目的开展,每个时间节点的提醒都非常到位,让项目参与者很有安全感。项目成员:项目本身上手很快,项目支出不高,实用性非常好,颜值也很高。服务对象:收到我们项目成果的白领,使用后觉得还不错,味道也好闻,觉得可以长期支持我们的项目。还有平台想找我们合作。项目的后期的计划及可持续性:后期我们计划可以开展工作坊,带领白领做咖啡渣手工香皂,然后我们也会在短视频平台制作小视频,让大家不用局限地点,只要有咖啡渣就可以随时做出实用的产品,比如咖啡味的车载香薰包等。我们的原材料非常的常见,而且只要有人喝咖啡就会产生咖啡渣,然后利用咖啡渣制作各样的产品,形成一个废物有效利用的闭环,未来我们还将继续研究咖啡渣的功能,积极的带领更多的伙伴倡导可持续的理念。对项目本身的思考:每个项目的开展都需要整个团队的知识共享和经验交流,团队成员抓牢每一次交流的机会,不断发散思维、沟通共享,使灵感碰撞出最大程度的火花。“实践实践再实践”的黄金规则也非常重要,投入制作的第一批阿咖肥皂使用下来反馈都很棒。在进行衍生产品阿茶肥皂的制作过程中因为透明度的原因,过程曲折,但还是坚持不懈重复尝试,经反馈,茶叶渣的颗粒太大而导致使用感受度相对较差。此项反馈将成为下一步制作中的实践整改重点,力争做到最大程度的优化。我们针对紫竹附近的上班族伙伴们,为此设计一套关于职场和性别平等的游戏卡片,以此呼吁甚至改善职场性别平等的问题,我们希望可以通过游戏卡片的建立具体的场景触发玩家对职场性别平等的思考。项目结项报告项目活动完成情况:在发起项目之前我观察到了大家对于性别之间的问题有非常多的讨论,所以我发起项目的意义是通过搭建具体的场景让每一个玩家可以从多个维度思考一些我们自己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紫竹发起的项目,基本围绕着紫竹园区附近的白领群体来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挖掘一些在职场发生的事件和故事项目的产出和成果:项目最终产出了一套关于职场和性别平等的卡片游戏,我们通过议论的方式听到每一个人对于一个事件的不同声音,经过两轮的游戏测试玩家对于我们提出了蛮多可以改进的点,例如:游戏中的讨论深度可以再多加深。并且项目也在紫竹进行了线下的游戏测试活动。对项目本身的思考:在三个月的性别议题桌游的项目中,我们通过设计游戏的方式去探索真实的社会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的感觉是:大家还是对这些不平等的事情变得习以为常,很难去改变当下的这个现状,所以就不改变当然在项目中还有一些问题1.项目的进度会被沟通效率所影响,可能最后会完不成项目2.测试和迭代内容的速度比较缓慢,虽然迭代了内容但是其实改变不大在后续我想和我的小组继续的探索下去,同时也想探索关于社会议题的经济可持续,想通过在公众平台上去发布众筹,希望可以持续的为项目回血,真正的可以形成项目的可持续。同时项目在未来几个月依旧会不断地尝试去紫竹园区落地,希望吸引更多的白领来参与游戏。卡片测试场景Gr.efood是一个以食物为中心的碳减排平台,我们现有的和清华大学的合作是以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博士为主,开发关于碳测算的模型搭建,以碳的生命周期为量化基础完成食物性推荐,同时辅以线上向线下的食物打卡食物交换等活动。帮助对于食物性环保感兴趣的的人士集合在一起。最终通过社区互动场景的食物补充交流和食物性活动的实践帮助更多的人意识到选择绿色食物对自己和社会最好的影响力。项目结项报告我们的项目在10月将要迎来结束啦,从初始阶段来看,我们的初心是找到更多对于绿色食品感兴趣的小伙伴让一种从个人碳中和的生活方式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挖掘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发掘出了我们这个项目更多的可能性,了解到通过碳测算的方式,我们可以发掘出更多的食物测算的模型,我们能够让更多的人通过一种公允性的方式找到那些值得被关注的绿色食物。最后在10月的时候我们将要迎来项目在行动村上的结束,首先要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平台给予极大的感谢,让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包括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淘宝店的店主还有素未平生的产品设计者等等)能够从天南海北团聚到这样一个我们感兴趣的话题之下,践行我们所推崇的生活方式;接着我们想要表的的是,行动村上的散场并不是最终的结束,我们应该完成更多的后续实践,但是3-4个月的实践限制让后续的external影响力不会一时显现,但是绿色碳行动,我们一直在路上正文--我们本着挖掘更多绿色产品的初衷,做了尽职调查,并且和类似于”全蔬裴丽萨“的相关品牌进行了深度合作广东代刷票哪家好,类似线上推广和微店营销等等,下述链接则是我们完成的一次小众绿色品牌的大众化推广:纯素天贝藜麦寿司VeganTempehQuinoaSushi我们为了激励更多的小伙伴们参与我们的实际活动,制定了特别特别多接地气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杭州低碳行+志愿打卡活动我们甚至打造出了国际化的相关呈现结果,通过细致的介绍,我们完成了更多的人群涉入,但是我们也让更多核心志愿者落地相关工作:通过发挥每一个人固有的影响力,我们进一步拓宽我们的可能性,链接如下,各位对于Gr.efood一直感兴趣的小朋友们欢迎看看我们可爱的设计吧!Gr.efood相关设计具体来说,我们的线上谈论活动和线下共创体验已经直接间接影响超过1w+人民,并且通过我们的实地跟进,我们对于生活方式的扭转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下面的附件中详细记载了我们如何开展活动,请点击进去查看吧!我们的活动工作实录项目活动完成情况:目前我们在前期定下的大量例如通过社会打卡的行动完成整体活动的计划完成度较高,并且也成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并且成功带领我们项目参加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下的”青年创客挑战赛“,进入决赛的同时也让更多的国际性的声音加入我们项目;在中国人民大学”创业之星“大赛中,我们也展露了自己的锋芒。也让我们项目的成员意识到,未来GR.efood可以成为一个创新性的社群,通过落地食物性碳排的种种成果,完成个人到社区的整体碳循环服务对象是谁:我们的对象是任何对于绿色食物有自己追求的伙伴,并且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我们的小伙伴没有地域的限制,能够在各个时区展开自己青睐的合作方式已完成的项目活动:我们完成了杭州低碳公益行、视频拍摄和其碳测算、社区食物交换等相关活动,我们探索了食物碳测算的可行性并且成功落实了更多食物在应用方面的模型延伸和紫竹的关联性:我们依托线上紫竹平台搭建了虚拟的小程序场景,并且纳入了紫竹的成员,相当于把紫竹当作我们的第一批孵化对象,并且整个过程中获得了来自紫竹的多方专家的支持,整体来说紫竹和我们的成长密不可分,这样一个高新科技基地对于新型项目和新型企业的支持是非常值得赞赏的项目的产出和成果:我们受到了很多对于绿色食物有追求,对于绿色生活有要求的人们的认可,并且反响非常热烈,我们未来打算进一步在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高校中进行孵化和迭代,为更多可能性做出推陈出新的结果项目的后期的计划及可持续性:我们未来由于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我们打算把定量控制碳排的道路进一步进行下去,不仅仅是一场绿色的实验,更是一次能够用科学的方式控制我们的未来的重要尝试,并且由于团队成员的专业性,我们在这一块,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获得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老师的指导)对项目本身的思考:我们在前期头脑风暴中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并且做了一些无用的功劳,这对于团队本身来说是一种成长,我们最初的理想化模型在现实的打击中也变得更加接地区,所以整体来说一切皆是有用的,我们和社区的通力配合也让更多的可能性迸发出来后续关于Gr.efood后续的精彩资料包,请大家多多期待吧,也希望有创造力的一代能够在未来活得更加坦荡、舒适并且在绿色健康的天空下茁壮成长我们的受众,不是哪一群人,而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碳减排有自己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所有人,所以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的话,就请从你每天吃的食物开始吧,开始并不难,愿我们一起携手走向一个我们大家共同期待的美好的未来本项目关注:SDG-4、优质教育&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长。由专业团队基于相关管理学理论开发实操指南,赋能行动学习,以对的方式,在对的时间,连接对的资源,共同创造价值,成就创新力与领导力。该行动学习法可依据不同应用场景实时迭代升级。项目结项报告暴饮暴食?催吐?时刻计算卡路里?体型焦虑?只吃“健康”食物?当食物对我们不再是充饥和享受,而是支配我们的情绪和生活节奏,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对国内进食障碍高发人群深入调研,希望通过科普、互助小组及研发app对饮食困扰者产生切实帮助。项目结项报告项目预期服务对象为国内进食障碍相关群体,但在组会沟通过程中我们考虑到进食障碍涉及人群较广(包括有潜在风险、对这一概念不了解或其他各种因素无法就医治疗的),高发人群年龄段有初中(12-15岁);高中升大学(18-20岁);年轻成人(20-30岁)。基于初中生来说,考虑到自我认知发展成熟度以及未成年调研方面的额外因素,我们选择目前不针对这一人群开展项目设计。成人由于分布较分散,调研难度增大。严重程度已经就医的人群有更专业的医疗人士提供帮助。最后我们根据小组现有时间精力资源,确定**项目服务人群为国内目前未确诊就医的在进食行为方面有困扰的(包括日常花过度时间纠结自己饮食)的18岁以上的在校学生。在前期针对国内进食障碍这一精神疾病的文献查阅中,主要的现状总结为:国内这一方面的医疗资源缺乏(只有北京六院和上海精卫两家医院有相关科室);患病人群的科研普查较少,尤其是针对高发人群(青少年);相关概念科普不足,这一疾病定义分类起源于近现代的西方,与西方体型审美与生活压力等高度相关,目前国内群体有逐渐增长的患病倾向而对该疾病的了解仍很欠缺。基于这些,我们目前阶段完成的项目活动是针对服务对象发放专业的测评和调研问卷并进行深度访谈,收集人群特征信息和需求并间接科普。问卷是基于哈佛和交大合作针对这一人群设计的科研问卷的改良版,其中包含了两份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压力觉知量表(PSS)和进食障碍测评表(加上我们希望了解的其他维度的答者背景情况(家庭关系、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性取向、身材焦虑等),问卷非常详尽,总计88个问题。项目成果:总计收到234份答卷,来自国内53所高校学生。另外,我们联系到有400+关注的进食障碍科普公众号(逾食)帮助发布问卷。并且在后期针对答卷人群进行深度访谈后,决定在被访者同意情况下匿名发布他们的经历故事从而帮助其他潜在患者。答卷中来自紫竹园区华师大学生有72人。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人群表示不太了解进食障碍,所以发放填写问卷的过程确实是对于这一心理障碍的有效科普。间接影响人数计算是假设问卷传播过程中每有一位完成填写者,也有一位开始问卷但未完成者。出于问卷题目数量很多且发放形式非点对点式,该计算为保守估计。利益相关方和服务对象:通过邮件与北京六院专治医生取得联系,表示愿意提供帮助;和高校内心理咨询中心建立了合作,共同发放问卷;服务对象有部分留下联系方式愿意进行深度访谈,表示会持续关注这一话题并接受帮助。基于紫竹内有相当大比例的群体处于进食障碍高发年龄段(18-30岁),当前项目调研对象主要从华师大集中收集信息,后期可以扩大服务对象年龄段。调研主要发现:总答卷中约40%人有潜在风险(其中7人已确诊过);25%男75%女,3人其他或不透露;24.86%从未听说过进食障碍,63.2%表示不太了解。潜在风险答卷中,16%为性别认同或性取向少数群体;62%中偏高压力;35%确诊精神疾病或使用过心理咨询;42%自认有心理健康困扰但未求助过;16%处于受困扰的亲密关系或者最近三个月内分手;88%想要变瘦或改变体型;15%只有0或1位好友或过去两个月内被欺凌过;15%跟父母关系不太好或很差;51%会日常独自进食或者有过秘密进食行为。其中只有32位(37%)愿意留下联系方式接受进一步访谈和帮助。后期计划:1.由于国内这方面科研文献的稀缺和教育体系重视程度仍在加强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针对国内学生群体进行数据收集和调研分析。希望能与更多高校组织以及上海精卫和北京六院进行合作。基于身材焦虑和生活压力这两大诱发因素,扩大调研高发人群到18-30岁。并对公众进行间接科普。2.出于潜在患者的隐匿性,我们会与现有科普公众号关注者入手,组建线上匿名互助小组,推广已获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业大赛奖项的线上进食障碍预防项目。通过访谈等形式进一步了解关注者们是如何开始了解到进食障碍以及公众号的,从而扩大影响力。3.前期调研过程中了解到西方已有较成熟的自助式工具类app,但语言选择仍仅有英文且未在国内上架,所以未来有希望研发中国本土化的自助式工具类app。可持续性:1.如果能和医院及高校形成合作关系,高校可提供更多有效的科研数据并转介有风险群体到医院,医院可根据需求进一步扩展这一领域的资源。2.公众号也可与倡导健康饮食的餐厅或食物品牌合作共同发展,扩大影响力。3.工具类app可实现盈利。对项目本身的思考:在组建项目团队初期,我和每位申请成员单独初步聊了各自的初衷、想法和预期,并根据大家对项目的理解和相关背景进行了人员筛选。这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大多数成员私下跟我表达了自己曾经有项目主题相关的困扰或学习工作经历,这对后期大家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非常相关。这一方面可以改进的是前期组会可以预留更多时间让组员之间有更深入的分享沟通,增进了解建立团队关系。由于组员分布在不同城市,整个项目都是通过线上合作完成的,所以维持大家对项目投入很有挑战性。有效的一些方式:尽量每周例会,保持交流;每次例会前,写明例会大纲和预估时间,减少大家时间负担;每次例会后,写例会内容小结和任务分工及完成时间线;保持在群内跟进新的项目进展。无效的尝试:建立共享文件夹和文档等——事实证明,在大家平时学习工作生活节奏已经较快的情况下,短期志愿者身份很难让大家有动力去主动建立类似工作的资料秩序和阅读查寻,这一方面组织者应尽量自己保持共享资料的留存便于后期使用,并对于组员发出简单直截的任务和反馈。问卷反馈统计表外卖已成为快节奏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提供便捷且有助减压。而大量包装正变得愈加繁复美观,一次性使用污染环境。虽国家政策逐渐出台,但成本、功能等多方因素使不可降解餐盒仍是主流。项目通过调研和头脑风暴,进行全降解餐盒推广。项目结项报告外卖包装的浪费和污染减少有两个大方向:使用全降解餐盒或餐盒循环使用。出于外卖服务过程中对便捷性的需求,要求顾客清洗留存餐盒再利用的可行性较低;而商家收清洗再利用餐盒方面,不仅增加潜在卫生安全隐患,较高的运营成本也使可行性降低。基于以上考虑,我们项目组决定服务对象为全降解餐盒商家,在顺利商业化落地全降解餐盒过程中实现更大规模更可持续的减塑环保目标。我们有一位组员是来自紫竹园区上海紫丹食品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负责全降解餐盒市场推广。全降解餐盒较可降解餐盒对材质进行了升级,传统材料面临的挑战主要有:需要满足耐热防漏且安全的性能要求,在可行的环境条件下(达到特定温度湿度等)实现降解,不残留塑料粒子。紫丹新推出的百优盒解决了以上难点,但是它的推广使用仍面临困难:由于成本相对其他材料较高,餐饮商家仍优先选购其他材料。调研了解到全降解餐盒推广的问题集中在产量规模不够大所以成本无法降低,商家由于成本较高不愿选购餐盒以致无法扩大产量规模。我们项目组目前完成的活动是落实调研,提高大众对环保减塑可持续的消费意识和科普全降解餐盒。调研数据结果为接下来的商业合作的落实提供基础,并激发了下一步可落地可持续的创意商业合作想法:1.和支付宝蚂蚁森林合作,使用全降解餐盒可获得绿色能量;2.和外卖平台合作,增加默认/选择使用全降解餐盒功能,以及标注使用全降解餐盒的商家为绿色餐饮;3.和餐饮商家合作,研发会员积分小游戏。利益相关方:根据调研结果,78份外卖消费者的答卷中,57%表示了对外卖包装餐具对环境影响的关注并希望有所改善,93%表示了愿意为全降解餐盒额外付费,其中7位留下了联系方式愿意进一步交流合作。对于紫竹来说,园区内大比例的外卖消费者将直接对于环保减塑贡献力量推动全降解餐盒落地,同时也促进了食物包装创新企业发展。对于潜在合作方,支付宝蚂蚁森林本身致力于促进公众环保行为,外卖平台已有默认无需餐具功能,增设的全降解餐盒相关功能将进一步提高企业环保方面品牌形象,响应国家减塑政策。对于餐饮商家来说,餐盒成本分摊到消费者个体后,购买全降解餐盒投入使用不会显著增加运营成本且可以提升环保方面的品牌形象,如能研发线上餐盒使用会员积分小游戏还可以提高用户粘性。对项目本身的思考:由于成员位于不同城市,项目交流主要通过线上微信群和语音组会,难点是保持大家对公益项目的热情和投入。首先对于成员的选择上,虽然我前期有过单独的初步沟通,了解大家的初衷、想法和预期,并确定了大家一致的目标。但是后期我意识到,对于项目本身可以对成员个人生活产生的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动力,比如从事全降解餐盒推广的组员可以始终在项目过程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学习到的经验是以后可以在初期就更深入地挖掘项目与成员个体工作/学习成长发展的相关性,并时时获取反馈,调整项目进度和任务分配。组员间的联结也可以在前期加强,有意设置一些团建活动,否则容易出现组员不愿意直接在群内发表想法进行讨论而要私聊组织者的情况,组织者需要在组员间转述建议和想法且无法形成团队讨论分享,沟通效率较低。如组织者有一定精力的话,定期和组员有简短的私聊,了解时间精力分配情况并根据这个调整项目进度和任务分配比较好。在微信群里反复群公告和艾特所有人效果不佳。【造旧】让旧物焕发新生项目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通过环保手作课程使人们了解“零废弃”,学会从实践中运用该思维模式助力环保;同时培养人们的创意及动手能力,增加生活乐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项目结项报告已完成的项目活动是什么?此次【造旧】属于“环保”项目,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环保相关知识,能够分享环保方式,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可持续化的生活方式中来。项目整体分为三个步骤:线上组队、分享——线下工作坊(内部成员)——线下工作坊(对外,紫竹园区为主)和紫竹的关联性如何?该项目结合环保相关人士的力量与资源,为紫竹园区内的白领与学生提供相关的课程、工作坊与活动。项目的产出和成果:本次项目分为线上与线下2个部分;线上招募小组内成员8名,线下紫竹园区的活动参与者8名;共开启1次线上讨论,与2次线下工作坊;线上小组成员参与率,线下紫竹园白领参与率;线下手工工坊作品完成度;参与人员满意度。与组内成员和园区白领们分享并讨论了日常垃圾有哪些,以及这些垃圾的处理方法,在宣传了环保知识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同时,也以参与者为圆心,向周围人群扩散了此项目与项目的意义,起到了传播作用。为参与者做了问卷小调查,并且与紫竹园区的工作人员进行过沟通,为后续开展活动奠定基础。利益相关方和服务对象有什么反馈?upbeing行动村工作人员:全力支持项目的开展。紫竹园工作人员:项目颜值很高,比较看好后续活动。紫竹参与者:活动很有趣也很有意义,希望后面可以继续举办。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既传播了环保、垃圾分类与可持续生活的相关知识和理念,又教给大家可持续的具体方法,意义与实际应用并存。项目的后期的计划及可持续性如何?计划后续在紫竹园区内陆续开展【造旧】系列手作工作坊,为学生和白领们带来有趣和丰富的活动同时,可以让大家互相分享生活中的环保经验,形成一个“环保生态圈”,为紫竹健康、积极的发展做贡献。对项目本身的思考:项目开展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经验教训?-活动招募:可以提前一周进行招募,保证人员的参与度;-活动内容:市场上同类活动很多,如何能够有自己的活动“特色”和“基调”是值得不断探究和思考的;-活动时间:由于紫竹人员的工作时间限制,为其举行活动的时间可以安排的更加巧妙,或可进行问卷调查。什么有效?什么无效?-如午间活动,活动时长太长的话会进行不完,可按照紫竹人员的有效时间来设计安排整体活动;-增加互动环节,便于活跃活动气氛以及提升大家的参与度,让参与者融入集体中。紫竹人员调查小问卷结果如下:1、你日常比较多的生活垃圾有哪些?(按从多到少的顺序)衣服、塑料瓶、酒瓶、纸箱、厨余垃圾、卫生纸、儿童玩具、塑料袋、包装盒、废纸。2、平时都是怎么处理生活垃圾的呢?(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捐赠、垃圾分类收、卖废品。3、你所了解的环保行为包括哪些?(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收再利用、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旧物利用、以旧翻新、绿色出行。4、本次活动你的感觉如何?非常好90%、很好10%。5、如果该项目有后续的活动你愿意参加吗?愿意。6、对于活动想说的话?很好,满满收获,创意无限,多多开展。活动照片说明:本项目由紫竹华二双语小学四年级学生发起一本好书的使命是让更多人阅读,让更多人因为这本书产生联结——这也是爱弥儿漂流书集的使命!漂流书集,让尘封的书重被阅读。每一本书都是爱的使者,传递爱的理念:低碳、环保、可持续、互助、分享……支持漂流书集,一起来做爱的使者!项目结项报告活动产出:1、制作节约用水倡导卡,分发给身边小伙伴2、举办二手书漂流交易市集3、让更多人关注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活动心得:通过这次活动,我和我的伙伴们觉得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并开始行动,就能梦想成真。人类对地球妈妈的想法是希望她永远美丽年轻,我们一起行动起来打扮她,地球妈妈就能让我们的愿望实现。活动经验:如果下次再做这样的活动,我们会用更多时间来准备,这次时间太紧张了,很多想法都来不及实现。另外还要利用网络宣传,可以做一些视频和直播,让来不了的小朋友可以在网络上参与。未来计划:我们约定寒假的时候再组织一次二手书漂流市集,到时候邀请更多小朋友来参加。我们已经有了经验和团队分工,相信寒假的市集一定会很成功。另外希望可以得到紫竹社区的叔叔阿姨们的大力支持!美美与共项目推介会开展的目的是作为一个桥梁,联结想要开展社会实践或创新创业项目却不知从何开始的同学与想要推介自己的项目的项目主办者。通过项目推介会这一平台,选择固定的议题,互相分享观点项目结项报告本项目由华东师范大学的三位学生发起,旨在设计开发一个可持续深度阅读平台,通过社群互动、公众号运营、组队共读和良好阅读习惯的探索等方式,为热爱读书,但遭遇半途而废、时间碎片化等困境的当代年轻人提供持续阅读的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打破群体教育边界、增强群际对话、推进教育公平的新方式。项目结项报告活动完成情况:自项目立项以来,在两个月时间里确定内部成员分工,完成了公众号的试运行、共读社群的组建和2次试读活动,在试读过程中探索出高效的活动组织和阅读方案,助力可持续深度阅读习惯的养成。目前,共读社群内正式的共读活动已经开始,下一步将继续拓展社群受众、建立更完善的共读平台。项目产出和成果1、两次线上共读活动2、7篇公众号推送,包括项目成员的读书笔记分享、活动报名链接和好书整理推荐3、社群的初步组建和紫竹的关联:紫竹生活圈中包含着紫竹科技园区的上班族,也包括两所高校的教研人员和大学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富有热情和创造力、勤于思考,并渴望寻求美好生活方法的人。在阅读中思考是获得智慧、洞察世界和人生的最重要的途径,我们都深深知道这一点,但由于繁忙的工作和紧张的学业,我们常常忘记阅读,甚至在任务的压力下将其视为负担。我们正在做的事是将苦读转变为悦读,将快餐式阅读转变为慢读,将一个人的阅读转变为共读,使我们生命中的阅读重新变为乐趣之源。项目可持续性及后期规划:读书永无止境,当今青年人的共读需求很大,项目可持续性较强。本项目结项之后我们将持续维持共读社群的运营,计划包括以下方面:1)扩大社群规模,与更多热爱阅读的人开展共读;2)建立更加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服务供应链;3)探索更加高效的组织方式;4)探索有助于激励人们形成可持续深度阅读习惯的方式;5)积极与图书馆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创以认知症为主题的《远航之人》游戏项目是希望通过游戏的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认知症,并以家中年轻一代为桥梁,来间接影响家中长者关注自身认知症风险和健康意识。游戏本身以文字冒险为主,讲述了未来某位传奇宇航员的最后几场任务,玩家作为“引航员”,需要避免宇航员在漫长的太空旅程中患上认知症,最终帮助其回归地球…项目结项报告我们的项目是计划做一款名为《远航之人》的认知症友好化游戏,它并不直接科普,而是先向玩家呈现一个故事,再在最后打动人之际将认知症娓娓道来…我们的项目组成员由游戏行业从业者与公益行业从业者共同组成,双方起初对各自领域都了解不多,于是合作共创的过程就也变成了相互学习的过程,期间也不止一次请了独立游戏圈的专家老师们来授业解惑,特别是运用纸上游戏原型设计游戏。于是乎,不知不觉间,我们团队就成了国内为数不多关注认知症议题的独立游戏开发团队之一。然而游戏的开发并非一朝一夕,特别是在团队成员本身经验不足且又是在做没有先例的创新时。自项目开展以来,项目成员也时有变动,好不容易行至今日,项目的Demo已初见雏形,将在不久后的未来开启更大范围的测试…后续正式版计划以安装包形式呈现,故此处无法提供最新版本的体验。不过也有一些早期测试版本可供试玩,链接如下:file:///storage/emulated/0/Android/data/com.tencent.mm/MicroMsg/f9f3b7b318e7cfa61327fe73cdc09e12/attachment/6_%E8%BF%9C%E8%88%AA%E4%B9%8B%E4%BA%BA%E5%85%B3%E5%8D%A11[%E5%8E%9F%E5%9E%8B].htmlhttps://evkworld.cn/g/y3qvjb?source=app以上分别是游戏中两个不同部分的“拼图碎片”,或许只能管中窥豹,也尽情期待后续版本…不管怎么说,此处是一群热爱游戏又热爱公益的人想聚在一起搞点事。团队成员中既有近在紫竹的“当地人”,也有远在深圳和北京,以线上形式“输出火力”的“远方客”……地域天南海北,行业千差万别,此番共创,所见证的也不仅是一个作品的诞生,而是一种以公益为纽带,让不同领域的伙伴能以平等的姿态在他人身上积极学习不同于自己生活体验的开放心态~接下去我们计划在游戏做出来之后,带着游戏demo去到紫竹园区进行测试~共创面向社区长辈的脑健康科普小动画项目是意图用绘本动画向社区长辈科普认知症知识。“认知症”本是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