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广韵》欠㪁、䫦砝、唈姶、兼趝、蛭窒、劑䮔、潰蚚、詩䀵、䁤侐、磢䫪、腫幒、茁㤕等小韵重出是怎么回事?

目录

前段时间我一直在整理考校《广韵》中的争议小韵和边缘小韵,已经告一段落,现将其中关于“同音小韵”的部分整理成这个回答。本回答超过 1 万字!请使用查找以快速定位。

我共统计到《广韵》同音小韵 84 对(个别对包含 3 个小韵),它们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假阳性(11 对):同一韵目下反切结果看起来相同,但实际上不同真阳性(33 对):同一韵目下反切结果相同假阳性 转 真阳性(4 对)简单假阴性(15 对):不同韵目下反切结果相同或等价复杂假阴性(21 对):反切切不出来,等废半天劲切出来之后发现和其他小韵同音

我对阳性同音小韵的统计可以认为是穷尽的了,但是阴性小韵中或许还有极少数“反切切得出来,反切结果也没有同音的,但那个切语是错的”的假阴性情况,我没有统计到或者我舍弃了(如 3531 焆〈於列:影開B仙入 ʔɹét〉陈澧、周祖谟认为从“肙”只能是合口,那么就和 3509 噦〈乙劣:影合B仙入 ʔʷɹét〉同音;而我不同意这个处理)。

另外,庄三化二后等价的小韵对(如 1663 棧〈士免:崇開仙上 dʐěn〉和 1597 棧〈士限:崇開山上 dʐě͇n〉)本回答不视为同音小韵。

本回答书写小韵的格式是小韵号 首字〈反切:音韵地位 unt拟音〉。事先还要简要介绍几个比较专门的中古汉语音韵学名词:

类隔:音韵地位或反切中,声母能拼合的等与韵母的等不同,因此不能直接拼合的现象。需要把声母或韵母换成合适的等,才能相拼C₁ 类:非前元音三等韵(即三等 C 类)中不与锐音相拼的韵母,由周法高《论上古音和切韵音》(1970)提出庄三化二:如果有对应二等韵的话,三等韵拼庄组的音节化入二等韵。这一过程在《切韵》成书时尚未完全完成《切三》: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Or.8210/S.2071),大英图书馆藏《切二》:敦煌唐写本《切韵》残卷(Or.8210/S.2055),大英图书馆藏《王三》:宋濂跋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故宫博物院藏《王一》:敦煌唐写本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P.2011),巴黎国家图书馆藏《王二》:项元汴跋唐写本《刊谬补缺切韵》,故宫博物院藏,又称裴务齐正字本《名义》:日本《篆隶万象名义》,保留了部分原本《玉篇》的反切《字镜》:日本《新撰字镜》,保留了部分原本《玉篇》的反切

我设计了“切韵新韵图”展示考校《广韵》的成果。本回答提到的同音小韵对可以在切韵新韵图中快速看到:(目前切韵新韵图处于测试版)

假阳性(11 对)

(1) 2237 地〈徒四:定開(四)脂去 di᷅〉≠ 2219 緻〈直利:澄開脂去 dɹi᷅〉

“地”属边缘音节,非三等(我处理为“脂韵四等”)。详见:

(2) 1871 打〈德冷:端開(四)庚上 ta̋ŋ〉≠ 1868 盯〈張梗:知開二庚上 tɹa͇̋ŋ〉

“打”属边缘音节,非三等(我处理为“庚韵四等”);“冷”同。详见:

(3) 2607 ⿰算攴〈叉万:初合元去 tʂʷʰe᷇n〉≠ 2601 嬎〈芳万:滂元去 pʰβə᷇n〉

[⿰算攴]小韵泽存堂本作“芳万切”,顾本作“义万切”,误。《王二》韵末有䊲小韵(叉万反),其中有“⿰算攴”字。“⿰算攴”《名义》又萬反,宋本《玉篇》叉萬切。说明《广韵》上字应是“叉”。但元韵属 C₁ 类,不可拼锐音,则“叉万切”等价于仙韵;如果再考虑庄三化二,则等价于 2678 篡〈初患:初合刪去 tʂʷʰa͇᷇n〉。“⿰算攴”《集韵》又音芻眷切(仙韵)。

(4) 3534 啜〈殊雪:常合仙入 dʑʷèt〉≠ 3513 歠〈昌悅:昌合仙入 tɕʷʰét〉

啜《切三》、《王一》、《王二》樹雪反,《王三》䖏雪 反(疑误),《唐韵》殊雪反,《P.5531》常恱反,《广韵》姝雪切,《集韵》删除。《广韵》“姝”(昌母)为“殊”(常母)之讹。

(5) 1097 ⿱斬面〈作三:精談平 tsâm〉≠ 1094 慙〈昨甘:從談平 dzȁm〉

[⿱斬面]《切三》、《王二》作三反,《王三》、《王一》、《广韵》昨三切,《集韵》作三切“面長皃”和財甘切“[⿱{監上半}面][⿱斬面],面長皃”。《名义》子藍反,《字镜》作三反,宋本《玉篇》在咸切“[⿱{監上半}面][⿱斬面],面長皃”。《集韵》的连绵词用法和宋本《玉篇》对应(从母),非连绵词用法和《切韵》系韵书对应(精母),《广韵》“昨”为“作”之讹。

(6) 1191 幒〈且勇:清三鍾上 tsʷʰʉ̋ɜɴ〉≠ 1171 腫〈之隴:章鍾上 tɕʷʉ̋ɜɴ〉

幒《广韵》職勇切,第二字“⿰巾松,上同,又且勇切”,但无且勇切的小韵。《王三》、《王二》作“[⿰忄松]”,且勇反。《集韵》諸容、筍勇、取勇切。《说文》大徐音職茸切,宋本《玉篇》且勇、職茸二切,《方言》郭音錯勇反,曹毅本《方言》息勇反,《广雅》曹宪音七勇反。平声读法《广韵》作“衳”,職容切。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认为《广韵》的上字是受平声的職容切影响而错。

(7) 138 䮔〈子垂:章合支平 tɕʷîɛ〉≠ 135 劑〈遵爲:精合支平 tsʷɹîɛ〉

䮔《广韵》“馬小皃。子垂切。又之壘切”,《切三》、《切二》、《王二》“馬小皃。又子累反”(“壘”脂韵,误;“累”支韵,正),但上声《王三》、《王一》、《王二》都在捶小韵(之累反)“馬小。又子垂反”,说明反切上字“子”可疑。《韵镜》、《七音略》在三等(章母)。《玉篇》子垂、之累二切。《集韵》增加又音專垂切(章母)。声符“垂”不应读精组,章母应是正确的。

怀疑是反切上字“之”误作“足”,故误改为精母。

(8) 161 葵〈渠追:羣合A脂平 ɡʷȉ〉≠ 169 逵〈渠追:羣合B脂平 ɡʷɹȉ〉

葵《切二》渠惟反,《切三》、《王三》、《王二》渠隹反,《广韵》渠追切,《集韵》渠惟切。逵小韵诸本都是渠追反。

(9) 3667 碧〈彼役:幫三庚入 pɹák〉≠ 3664 辟〈必益:幫清入 píæk〉

碧《切三》、《唐韵》方彳反(清韵),《王三》陂隔反(耕韵),《王二》逋逆反(庚韵),《广韵》彼役切(清韵),《集韵》筆㦸切(庚韵)、兵彳切(清韵)。《名义》彼戟反、宋本《玉篇》彼戟切。“碧”应是重纽 B 类,即庚韵。

(10) 996 ⿰丩休〈去秋:溪(B)幽平 kʰɹîu〉≠ 1002 丘〈去鳩:溪尤平 kʰj̈û〉

[⿰丩休]《韵镜》、《七音略》在四等,和丘不同音。董同龢《广韵重纽试释》认为应归幽韵。《切三》、《王三》、《王一》去愁反,或许在庄三化二前“愁”可作幽韵下字。

认为下字“愁”代表着“[⿰丩休]”是幽韵 B 类。

(11) 681 蹻〈去遙:溪A宵平 kʰjêw〉≠ 686 趫〈起囂:溪B宵平 kʰɹêw〉

蹻《切三》去嚻反(B 类),《王三》去遥反(A 类);趫《切三》在喬小韵“又去遥反”但无去遥反小韵,《王三》去遥反。看起来“趫”是《王三》后补的。《集韵》二者合并。《韵镜》三四等均为蹻;《七音略》三等为趫,四等为蹻。趫《玉篇》去嬌切,《说文》大徐音去囂切,应是 B 类;蹻《说文》大徐音丘消切,应是 A 类。

真阳性(33 对)

(1) 1460 佁〈夷在〉= 1464 䑂〈與改:以開廢上 jə̋j〉

两小韵属存古的例外音节,可以认为是咍韵三等或废韵上声。如果正常演变,它们应读之韵,即同 1291 以〈羊己:以之上 jɨ̋〉。“佁”又音羊己切。䑂小韵有“䑂、⿰月异”二字,宋本《玉篇》“又音與”(鱼韵)。“䑂”音同 1327 與〈余吕:以魚上 jɨ̋ɜ〉合理,但鱼韵不应与之/咍韵有关。

认为與改切本该是“⿰月异”的读音,《广韵》把两个字搞混了。

关于类似的几个例外音节,详见:

(2) 3373 ⿱冂父〈土骨〉= 3377 突〈他骨:透魂入 tʷʰót〉+ 3372 沒〈莫勃:明魂入 mót〉

《广韵》⿱冂父“入水,又出皃”,突“出皃”,⿱刀又(在沒小韵中)“《說文》曰:‘入水有所取也’”。“⿱冂父”的释义是“⿱刀又”和“突”的糅合,读音来自“突”,字形是“⿱刀又”之讹。此屑字连 Unicode 都没收录,当删。

(3) 133 厜〈姊規〉= 135 劑〈遵爲:精合支平 tsʷɹîɛ〉≠ 114 貲〈即移:精開支平 tsîɛ〉

厜《切三》、《切二》、《王三》、《王一》、《王二》姊規反,《广韵》姊宜切,《集韵》津垂切。“厜”《名义》視䂓反,《字镜》姉䂓反,《玉篇》姉宜切。慧琳《一切经音义·第十七卷·大方等大集经·第二十一卷》觜星“子移反,吴音;醉唯反,秦音也”。可见开合口读法都有,依《切韵》应读合口。

劑小韵位置稍靠后,在《切三》、《切二》中仅“劑”一字,怀疑是新增的小韵。

(4) 3318 茁〈徵筆〉= 3331 㤕〈竹律:知合真入 tɹʷít〉

《王三》
《王一》

茁《王三》、《王一》[⿹乙丿]律反,《广韵》徵筆切,《集韵》竹律、厥律切。《韵镜》无,《七音略》列在透母四等。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认为《王韵》的上字是“几”,《广韵》的“徵”是“厥”(见母)之讹,恐误。杨军《韵镜校笺》(p. 193)怀疑此上字是“乇”(《集韵》陟格切,知母)的俗写,并且举出譠小韵《王三》★(见下图)山反、《广韵》陟山切的例子(p. 199)。

《王三》

不过,此字不能是连《广韵》都未收的“乇”。譠《玉篇》残卷、《名义》託山反,《王三》的“[⿹乙丿]”或是“託”草书讹变的结果。《七音略》“茁”或是以“託律”为反切,于是列在透母四等。而《广韵》则把“譠”和“茁”都理解为知母了。

(5) 2849 諎〈千過〉= 2855 磋〈七過:清開一歌去 tsʰa᷇〉≠ 2843 剉〈麤臥:清合一歌去 tsʷʰa᷇〉

諎、磋《广韵》都在戈韵去声(合口)。《集韵》二者合并,七个切。《韵镜》、《七音略》諎无,磋在开口。諎《玉篇》七个切;磋《玉篇》残卷、《名义》且何反,宋本《玉篇》千河切。《广韵》反切下字有误。

(6) 2452 ⿰臼最〈七外〉= 2444 襊〈麤最:清合泰去 tsʷʰa᷇ɹ〉

(7) 2527 蚚〈胡輩〉= 2520 潰〈胡對:匣灰去 ʁʷo᷅j〉

(8) 3792 唈〈烏荅〉= 3787 姶〈烏合:影覃入 ʔʌ́p〉

(9) 3842 䢡〈先頰〉= 3836 燮〈蘇協:心添入 sép〉

(6)~(9) 每对的前者是《广韵》新增小韵,忘记与后者(原有小韵)合并;《集韵》二者合并。

(10) 552 豻〈可顏〉= 551 馯〈丘姦:溪開刪平 qʰâ͇n〉

(11) 1829 臩〈俱往〉= 1816 獷〈居往:見合陽上 kʷʉ̋ɐɴ〉

(10)、(11) 每对的两小韵都是《广韵》新增小韵;《集韵》二者合并。

(12) 804 ⿱假木〈乞加〉= 798 䶗〈苦加:溪開二麻平 qʰâ͇〉

[⿱假木]是《广韵》新增小韵,忘记与䶗(原有小韵)合并。“⿱假木”不见于其他字书,《集韵》删除。

(13) 2462 ⿸广{派右半}〈方卦〉= 2470 㠔〈方賣:幫佳去 pe͇᷇〉

(14) 1831 䫪〈初丈〉= 1807 磢〈初兩:初開陽上 tʂʰɨ̋ɐɴ〉

(15) 3693 ⿰翟欠〈丑歷〉= 3680 逖〈他歷:透開青入 tʰék〉

(16) 3152 兼〈古念〉= 3148 趝〈紀念:見添去 qe᷇m〉

(17) 2076 喊〈呼豏〉= 2073 鬫〈火斬:曉咸上 χe͇̋m〉

(13)~(17) 每对的前者是韵末新增小韵,忘记与后者(原有小韵)合并;《集韵》二者合并。

(18) 210 䀵〈式其〉= 193 詩〈書之:書之平 ɕɨ̂〉

(19) 3321 蛭〈丁悉〉= 3300 窒〈陟栗:知開眞入 tɹít〉

(20) 1954 秠〈芳婦〉= 1950 㤱〈芳否:滂尤上 pʰβű〉

(18)~(20) 每对的前者是《广韵》新增小韵,忘记与后者(原有小韵)合并;但《集韵》二者未合并。

(21) 2245 侐〈火季〉= 2234 䁤〈香季:曉合A脂去 hʷi᷇〉

(22) 3807 砝〈居盍〉= 3803 䫦〈古盍:見談入 qáp〉

(21)、(22) 每对的前者是韵末新增小韵,忘记与后者(原有小韵)合并;但《集韵》二者未合并。

(23) 1281 ⿰足{姊右半}〈止姊〉= 1251 旨〈職雉:章開脂上 tɕi̋〉

[⿰足{姊右半}]《广韵》仅反切,无释义,来历不明。《集韵》和 2246 轛〈追萃:知合脂去 tɹʷi᷇〉合并,同“⿺辶{姊右半}”,“足不前也”。[⿰足{姊右半}]是《广韵》新增小韵,暂认为是忘记与旨合并。

(24) 1439 ⿱髟肉〈陟賄〉= 1437 ⿰月鬼〈都罪:端灰上 tʷőj〉

“⿱髟肉”字来源不明,从读音看怀疑是“⿱髟内”之讹。但《集韵》“[⿱髟内],奴卦切。䯿[⿱髟内],髪亂”(孃合佳去)。[⿱髟肉]是《广韵》新增小韵,暂认为和[⿰月鬼]同音。

(25) 2506 啐〈倉夬〉= 2497 嘬〈楚夬:初合夬去 tʂʷʰa͇᷇ɹ〉

啐《王三》倉快反,《王一》食<倉>快反。啐《韵镜》、《七音略》在开口二等(《七音略》误作“碎”)。《礼记》“眾賓兄弟,則皆啐之”《经典释文》“七内反,徐(徐邈)倉快反,入口也”。徐邈音应是《广韵》啐小韵出处,只是“卒”声符上古二等 *tsʰru̙ts 中古应读皆韵。

(26) 3336 䎀〈許聿〉= 3322 獝〈況必:曉合A眞入 hʷít〉

《韵镜》三等无字,四等是獝;《七音略》三等是䎀,四等是獝。獝《唐韵》在 小韵(其津反,《广韵》无此小韵),群母 A 类。《集韵》二者合并。“䎀”依反切也是 A 类。

(27) 3722 ⿰害少〈丁力〉= 3698 陟〈竹力:知開蒸入 tɹík〉

[⿰害少]小韵辖“[⿰害少][⿰㝵毛][⿰彳淂]”3 个字。[⿰害少]《韵镜》、《七音略》在四等。“⿰㝵毛”宋本《玉篇》多則切。“⿰彳淂”《P.2014》作“淂”;“淂”《广韵》、《P.2014》在 3725 德〈多則:端開登入 tə́k〉,“水皃,又丁力切”。“㝵”作声旁的字没有读三等的,因此丁力切这个反切可疑,它可能实际代表的是非三等,即同多則切。不过暂不作修改了。

(28) 1789 觰〈都賈〉= 1792 䋾〈竹下:知開二麻上 tɹa͇̋〉

觰《切三》、《王三》、《王一》都下反,《韵镜》、《七音略》在二等。“觰”又平声,在 796 奓〈陟加:知開二麻平 tɹâ͇〉。由此知上声也为二等,此为类隔切。

(29) 1452 啡〈匹愷〉= 1458 俖〈普乃:滂咍上 pʰőj〉

重出原因不明。《集韵》二者合并。另外,唇音后的咍韵应归灰韵(见简单假阴性)。

(30) 3614 䪝〈乙白〉= 3622 擭〈一虢:影合二庚入 ʔʷá͇k〉

《韵镜》二等为擭,三等为韄;《七音略》二等为䪝,三等无字。䪝小韵仅“䪝”1 个字,擭小韵辖“擭濩彠䪝㠛”5 个字,但《切三》、《王三》、《王二》擭小韵无“䪝”。《广韵》前一小韵 3613 坼〈丑格:徹開二庚入 tɹʰá͇k〉结尾有“⿰韋斥”字“䪝[⿰韋斥]”;3620 宅〈場伯:澄開二庚入 dɹà͇k〉也有“⿰韋睪”字“[⿰韋睪]䪝刀飾”。䪝宋本《玉篇》於白切“䪝[⿰韋睪],刀飾”,《集韵》屋虢切“䪝[⿰韋斥],刀靶中韋”。“⿰韋睪、⿰韋斥”都是二等,可知“䪝”也应是二等。

(31) 574 虥〈昨閑〉= 559 虥〈士山:崇開山平 dʐȅ͇n〉

类隔切。

(32) 2560 菣〈去刃〉= 2572 螼〈羌印:溪開A眞去 kʰi᷇n〉

《韵镜》三等为菣,四等为螼;《七音略》三四等皆无字;《切韵指掌图》三等为螼,四等为菣。菣小韵有“⿺走臤”,而上声“⿺走臤”在 1494 螼〈弃忍:溪開A真上 kʰi̋n〉。由此来看,二者应合并。

(33) 1979 坅〈丘甚〉= 2000 ⿰厱頁〈欽錦:溪B侵上 kʰɹi̋m〉

《韵镜》三等为坅,四等为[⿰厱頁];《七音略》三等为坅,四等无字。《集韵》二者合并。“丘甚切”下字章组表示重纽 B 类是一个特例。

假阳性 转 真阳性(4 对)

(1) 2381 ⿱竹途〈丑居〉= 235 攄〈丑居:徹魚平 tɹʰɨ̂ɜ〉≠ 2364 替〈他計:透開齊去 tʰe᷇j〉

[⿱竹途]《王二》、《广韵》丑戾反。“⿱竹途”同“筡”,筡《广韵》丑居切、同都切,葛信益《广韵丛考》(pp. 48, 60)认为“丑戾切”应为“丑居切”之讹。考虑到“居”有“㞐”异体(《切二》、《王一》就有部分“居”写作“㞐”),此说合理。

(2) 209 抾〈丘之〉= 3864 怯〈去劫:溪嚴入 kʰj̈ə́p〉≠ 195 欺〈去其:溪之平 kʰɨ̂〉

抾小韵《集韵》删除。抾《韵镜》在四等,《七音略》无;但之韵无重纽。

提出切语是“丘乏”之讹,此说合理。

(3) 892 浜〈布耕〉= 902 繃〈北萌:幫二庚平 pê͇ŋ〉≠ 865 閍〈甫盲:幫耕平 pâ͇ŋ〉

浜《集韵》晡橫切(庚韵),耕韵不收;《广韵》“又布耿切”(耕韵),但上声小韵实为布梗切(庚韵)。声符“兵”也是庚三,“浜”当在庚韵。繃《韵镜》、《七音略》在合口,误。

(4) 1487 蝡〈而兖〉= 1647 輭〈而兖:日合仙上 ɲʷe̋n〉≠ 1492 ⿰毛隼〈而尹:日合真上 ɲʷi̋n〉

蝡《广韵》而允切,又而兖切。《切三》、《王三》仅收在輭小韵,无而允切。前代字书也无“蝡”读真韵者,《广韵》“而允切”恐是“而兖切”讹作。

简单假阴性(15 对)

(1) 2421 䂕〈呼吠:曉合“祭”去〉= 2548 喙〈許穢:曉合廢去 hʷɥ̈ə᷇ɹ〉

䂕小韵在祭韵,但下字“吠”是废韵。《集韵》二者合并。

(2) 2089 凵〈丘犯:溪凡上〉= 2063 欦〈丘广:溪嚴上 kʰj̈ə̋m〉

严韵、凡韵本无对立,唇音后的是凡韵,其余是严韵,《广韵》只是根据反切下字所属的韵将其归类。下面两对同。

(3) 3181 欠〈去劒:溪凡去〉= 3157 㪁〈丘釅:溪嚴去 kʰj̈ə᷇m〉

(4) 3872 猲〈起法:溪凡入〉= 3864 怯〈去劫:溪嚴入 kʰj̈ə́p〉

(5) 2091 ⿰亻⿵門臿〈丑犯:徹凡(→嚴)上〉= 2045 諂〈丑琰:徹鹽上 tɹʰe̋m〉

严韵属 C₁ 类,不可拼锐音,则它等价于盐韵。下面两对同。

(6) 3873 䎎〈女法:孃凡(→嚴)入〉= 3817 聶〈尼輒:孃鹽入 nɹép〉

(7) 3874 ⿰羽臿〈丑法:徹凡(→嚴)入〉= 3822 鍤〈丑輒:徹鹽入 tɹʰép〉

(8) 3867 殜〈余業:以嚴入〉= 3809 葉〈與涉:以鹽入 jép〉

“殜”字两小韵皆收。连绵词“殗殜”的前字“殗”在 3866 腌〈於業:影嚴入 ʔj̈ə́p〉,“殜”被叠韵同化成严韵;但严韵属 C₁ 类,不可拼锐音,则它等价于盐韵。《韵镜》在喻母三等,《七音略》无。

(9) 1037 鏐〈力幽:來幽平〉= 988 劉〈力求:來尤平 lɹȕ〉

鏐小韵辖“鏐蟉”2 个字。“鏐”字两小韵皆收。连绵词“蚴蟉、[⿰虫幽]蟉”的前字是幽韵,“蟉”被叠韵同化成幽韵。但是锐音只拼尤韵,不拼幽韵(这和其它的 AB、C 类韵正好颠倒),则它等价于尤韵。

(10) 3312 ⿰齒出〈仕叱:崇開真入〉= 3339 ⿰齒出〈崱瑟:崇臻入 dʐɹ̩̀t〉

臻韵是真韵在庄组后的变体。

(11) 392 ⿰片咅〈扶來:並咍平〉= 376 裴〈薄回:並灰平 bȍj〉

唇音后咍韵、灰韵本无对立,《广韵》只是根据反切下字所属的韵将其归类。下面四对同。

(12) 400 ⿰女缶〈普才:滂咍平〉= 378 肧〈芳杯:滂灰平 pʰôj〉

(13) 1456 䆀〈莫亥:明咍上〉= 1433 浼〈武罪:明灰上 mőj〉

(14) 1465 倍〈薄亥:並咍上〉= 1442 琲〈蒲罪:並灰上 bǒj〉

(15) 2530 䆀〈莫代:明咍去〉= 2511 妹〈莫佩:明灰去 mo᷅j〉

复杂假阴性(21 对)

(1) 2021 㶒〈賞敢〉= 2044 陝〈失冉:書鹽上 ɕe̋m〉+ 1986 沈〈式荏:書開三侵上 ɕi̋m〉

书母拼一等谈韵非法。㶒《韵镜》在三等(严韵),《七音略》无。郭璞《江赋》“㶖㴸㶒瀹”李善注“㶖,(音)叔;㴸,失冉(切);㶒,舒感切;瀹,始灼反”,五臣注“㶒,音審”。㶒《集韵》又式稔、所感二切,式稔切和五臣注音一致。“㶖㴸瀹”三字均为三等,所以这里“㶒”也应为三等,即侵韵 1986 沈小韵。沈小韵有“淰”,“淰㴸,水動也。……”,此即“㶒㴸”;而《广韵》所收賞敢切音实为“㴸”字之音,谈韵对应的三等是盐韵。

“㶖㴸㶒瀹”上古音当为 *l̥əwk l̥amʔ l̥əmʔ l̥awk。“㶖瀹”和《广韵》爚“儵爚,光皃”同族。“㴸瀹”更是和今天的“闪烁”同族。《广韵》“㶒”又音 3108 僋〈他紺:透開一覃去 tʰʌ᷇m〉,它是 *l̥əmʔ 对应的非三等去声 *l̥ə̙ms。另外,㶒《广韵》释义“果決勇也”,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p. 802)认为是“泉決湧也”之讹。

(2) 1423 箉〈求蟹:定開(四)佳上 dǎj〉+= 1419 ⿱艹丨〈乖買:見合佳上 qʷe͇̋〉

求蟹切,群母拼二等佳韵非法。箉小韵辖“箉拐”2 个字。“拐,手腳之物枝也”,同[⿱艹丨]小韵“柺,老人拄杖也”,由此怀疑反切上字“求”是“乖”之讹。“柺”亦作:

1785 寡〈古瓦:見合二麻上 qʷa͇̋〉有“[⿱⿵冂人⿱冖木],老人柱杖”;其本从“冎”得声,“冎”讹作“另”,故有“拐、柺”字形。

“箉,竹具,用之魚苟,竹器也”(句读不明)。《集韵》改此小韵为杜買切(定母或澄母)。元代王祯《农书》:

筛榖箉,竹器。“箉”與“袋”同音;《篇》《韻》俱各不收,蓋土俗所呼,傳寫於文字者如此。其制比籭疏而頗深,如籃大而稍淺,上有長繫可掛。農人撲禾之後,同稃、穗、籽粒,旋旋貯之於內,輒篩下之。上餘穰槁,逐節棄去。其下所留穀物,須付之颺籃,以去糠比。嘗見於江浙農家。

今天吴语确有此字,读 [da] 阳上,义为竹制簸箕(竹匾),用来筛谷、晾晒和养蚕;又作“䈆、簤”。[da] 只能折合成中古的定母泰韵,或说“定母二等”,正与《集韵》杜買切相合。《集韵》“䈆、簤”徒骇切,“䈆”又徒盖切。“箉”和“䈆、簤”一样并不是真正的形声字,“拐”只是一个叠韵声旁。《广韵》大概是把本不同音的“箉、拐”糅合成一个小韵了。

(3) 1040 稵〈子絲〉= 206 兹〈子之:精之平 tsɨ̂〉≠ 992 遒〈即由:精尤平 tsɹû〉

稵《广韵》子幽切,《切三》、《王三》、《王一》、《王二》子幽反。《字镜》子絲反。杨宝忠《谈谈近代汉字的特殊变易》指出,《切韵》系的“子幽”为“子絲”之讹。206 兹小韵已收“稵”字。

(4) 1041 犙〈山函〉= 1084 毿〈蘇含:心覃平 sʌ̂m〉≠ 1006 ⿰扌叜〈所鳩:生尤平 ʂû〉

犙《广韵》山幽切,《切三》、《王三》、《王一》、《王二》山幽反,《S.6187》“山幽反,諸家皆音參”。《字镜》山函反。杨宝忠《谈谈近代汉字的特殊变易》指出,《切韵》系的“山幽”为“山函”之讹。1084 毿小韵已收“犙”字。

(5) 3406 䔾〈予割:以開寒入〉= 3392 曷〈胡葛:匣開寒入 ʁàt〉≠ 3407 末〈莫撥:明寒入 mát〉

“䔾”泽存堂本“菜似蕨,生水中。矛割切”(误和末小韵同音),元泰定本、明本切语作“予割切”。䔾《名义》“餘割切。似蕨,生水中。香草”,宋本《玉篇》“䕣,餘割切。似蕨,生水中”。但以母拼一等寒韵仍非法。䔾《集韵》有何葛切(匣母)、阿葛切(影母),即音同“曷、遏”。

《王三》删韵入声韵尾有䔾小韵“䔾,袪刹反。香草。二”和“䅥,禾舉出。居遏 反”两字;《王一》韵尾也有此二字,但并入前面[⿰薛鳥]小韵“䔾,袪刹反。䔾車,香草”和“䅥,禾舉出,又㞐遏反。亦作‘⿰禾桀’”。《广韵》3501 朅〈丘竭:溪開B仙入 kʰɹét〉有“藒,藒車,香草”。藒《名义》“去竭反,香草”,《说文》大徐去謁切(元韵)、小徐去絕反(仙韵)。《尔雅》“藒車,芞輿”,《释文》藒“去竭反,謝起例反(祭韵),郭去謁反”。《离骚》“畦留夷與藒車兮”,王逸《章句》“丘謁切”。

据杨力人《唐〈本草拾遗〉“藒车香”的本草考证》,藒车香是茅苍术。《齐民要术·卷十》“䔾菜”注“似蕨,生水中”。蕨菜“䔾”和香草“藒”似乎并非同一字。《集韵》曷小韵“[⿱艹楬]、[⿱艹毼]、䕣,水艸,似蕨,可啖。或从‘毼’从‘褐’”。“毼、褐”都是匣母,“揭、楬、䅥”都是见母或溪母。如此看来,香草“藒”读见母或溪母,那么蕨菜“䔾”应该是从“毼、褐”的,读匣母。

(6) 1763 硰〈作可〉= 1732 瑳〈千可:清開一歌上 tsʰa̋〉

硰《广韵》在戈韵上声(合口),《韵镜》、《七音略》在合口,依切语为开口。《史記·絳侯周勃世家》/《漢書·張陳王周傳》“後擊韓信軍於硰石”《史記集解》“應劭曰:硰音沙。或曰地名”,《史記索隱》“晉灼音赤座反”,《漢書注》“應劭曰:硰音沙。孟康曰:地名也。齊恭曰:硰音赤坐反。師古曰:齊音是也”(颜师古认为齐恭的赤坐反正确)。《史記·樊酈滕灌列傳》/《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擊破胡騎於硰石”《史記集解》“服䖍曰:硰音沙”,《史記索隐》“服䖍音沙,劉氏音千卧反”,《漢書注》“師古曰:硰音千坐反”(一作“子坐反”)。诸家注音皆为清母开口,而精母应为上字“千”讹作“子”所致。《集韵》增加取果切(清母合口)音,声母正确但开合错误。

(7) 399 㹗〈昌求〉= 997 犫〈赤周:昌尤平 tɕʰû〉

㹗《广韵》昌來切,昌母拼一等咍韵非法。《切三》、《王三》、《王一》、《王二》豪韵“又昌來、充牢二反”,但咍韵均无此字。㹗《名义》去<充?>有反,宋本《玉篇》徒刀、充刀二切。根据声符,葛信益《广韵丛考》(pp. 35, 59)认为“昌來切”是“昌求切”之讹。《集韵》又音蚩周切(昌尤平),正确。

(8) 3791 遪〈七合〉= 3790 䟃〈七合:清覃入 tsʰʌ́p〉

遪《广韵》士合切,常母拼一等覃韵非法。《集韵》删除。遪宋本《玉篇》千含切。《广韵》上字“士”应为“七”之讹。“遪、䟃”似为同一字。

(9) 566 㺗〈充山:昌開山平〉= 645 燀〈尺延:昌開仙平 tɕʰên〉

㺗《韵镜》、《七音略》在二等(初母),但声符“單”无读庄组者(仅一“䡲”字,也不应是庄组),由此看“㺗”不能是初母,只能是昌母,则应等价为仙韵。《集韵》增加又音稱延切,正确。

注:䡲《广韵》士山切,但《玉篇》残卷、《名义》、《字镜》均为上山反,宋本《玉篇》仕連、仕山二切;“士”恐为“上”之讹。

(10) 3808 譫〈章盍:章談入〉= 3820 讋〈之涉:章鹽入 tɕép〉

譫《韵镜》无,《七音略》在三等(严韵)。《名义》之闔反。《集韵》又質涉切。《玉篇》之閻切,与《广韵》平声“噡”同,可知入声应是三等,即此字同“讋、囁”。

(11) 1462 疓〈如亥〉= 1449 乃〈奴亥:泥咍上 nə̋j〉

疓小韵的反切是罕见的“泥日类隔”,实际上是泥母。详见:

(12) 762 脞〈醋伽:清合三歌平〉= 740 遳〈七戈:清合一歌平 tsʷʰâ〉

脞《王三》、《王二》倉禾反,《王一》倉和反,为一等。《韵镜》、《七音略》一等是遳,三等无字。“脞”又上声 1762 脞〈倉果:清合一歌上 tsʷʰa̋〉,也是一等。实际上“遳、脞”释义都是“脃也”,两字相同。

(13) 3645 㩇〈于馘:莊合耕入〉= 3627 獲〈胡麥:匣合耕入 ʁʷè͇k〉

㩇《广韵》簪摑切,又音 3636 剨〈呼麥:曉合二耕入 χʷé͇k〉“擘也,又于馘切”。于馘切是云母二等,即匣母二等,同獲小韵,但此小韵无“㩇”字。《字镜》㩇“干<于>或反。擘也、裂聲也”。《古文苑·梦赋》“撻咿嚘,批㩇嘖”注“㩇,音獲,本作‘㗲’”。庄母读音未见于其他字书。

怀疑是“于”讹作“子”,然后被改为“簪”。

(14) 3671 ⿱目攴〈火役:清合清入〉= 3663 瞁〈許役:曉合清入 hʷíæk〉

[⿱目攴]“火”《广韵》七役切,疑为“火役切”之讹。详见:

(15) 355 唻〈賴諧:來開皆平〉= 389 來〈落哀:來咍平 lə̏j〉

唻《广韵》又上声在 1463 ⿰釒礼〈來改:來開咍上 lə̋j〉,一等,义同;《集韵》又在來小韵。《玉篇》力皆切。慧琳《一切经音义·第二十卷·陁罗尼杂集经·第十卷》浪台反。来母二等可疑,应等价到一等。

(16) 569 ⿺尢羸〈力頑:來合山平〉= 640 攣〈呂員:來合仙平 lʷɹȅn〉

(17) 570 ⿺尢雚〈跪頑:羣合山平〉= 638 權〈巨員:羣合B仙平 ɡʷɹȅn〉

《广韵》“[⿺尢羸][⿺尢雚],[⿱要月]膝痛也”,来母二等可疑,群母二等非法。權小韵有“䟒,曲走皃”,䟒《说文》“行䟒趢也”。“踡跼(今蜷曲)、䟒趢、卷娄、拘攣”(上古音 *ɡron ɡrok、*ɡron rok、*ɡron ro、*kro ron)均为同一词族(佝偻、罗锅亦为同族),则知“[⿺尢雚][⿺尢羸]”也应是三等,上古音如 *ɡron roj,进而“[⿺尢羸]”被同化为 -n 尾。即,“⿺尢雚”同“䟒”,“⿺尢羸”同“攣”。

(18) 409 礥〈下珍:云開真平〉= 581 賢〈胡田:匣開先平 ʁȅn〉

礥《韵镜》、《七音略》、《切韵指掌图》在匣母四等。礥小韵辖“礥[⿰訁匀]㘋”3 个字。《切三》“礥”只收在真韵(“下珎反,又下憐反”,但不见于先韵),“㘋”无。礥《玉篇》残卷、《名义》丁<下>研反,宋本《玉篇》“礥”下研切、“㘋”胡堅切。可知《广韵》礥小韵确为四等,应同先韵。另外“礥”泽存堂本《广韵》释义“鞭也”,误;大宋本作“鞕也”。“鞕”同“硬”,合理;当然也可能是“艱、難”之讹。

(19) 2050 脥〈謙琰〉= 2038 ⿰平頁〈丘檢:溪B鹽上 kʰɹe̋m〉

《韵镜》三等为[⿰平頁],四等无字;《七音略》三等为[⿰平頁],四等为脥。脥《王三》、《王一》、《王二》苦斂反,《切三》无,是《王韵》新增小韵。董同龢《广韵重纽试释》认为应合并。脥《王韵》、《广韵》释义皆为“腹下”,应是“腋下”之讹。宋本《玉篇》脥“居協切。俗‘頰’字”(见母),和《切韵》系韵书的“脥”不同;而宋本《玉篇》胠“去劫、丘慮、丘閭三切。腋下也”,对应《切韵》系韵书的“脥”。颜师古《汉书注》胠“又音怯”。胠《说文》去劫切。这些都是严韵入声,《广韵》的盐韵上声无出处。不过考虑到盐B、严关系密切(见系有很多互见的字),推测《广韵》的盐韵上声正是和《王韵》的严韵入声相配的阳声韵。据此,判断“脥(胠)”也和“⿰平頁”一样为重纽 B 类。

(20) 2061 ⿱灭夊〈明忝:明添上 me̋m〉= 2087 錽〈亡范:明凡上 mβœ̋m〉

[⿱灭夊]小韵辖“[⿱灭夊]厸”2 个字。⿱灭夊《广韵》明忝反,又亡犯切;《王三》、《王一》、《王二》明忝反,又明范反;《切三》无;前代字书也无读添韵者。唇音添韵仅此一小韵,怀疑是凡韵误作。厸《广韵》“張口”,《集韵》无,怀疑是“凵”(張口皃,丘犯切)误作。

(21) 1420 㧳〈火夥〉= 1422 扮〈花夥:曉合佳上 χʷe͇̋〉

㧳《广韵》丈夥切,疑为“火夥切”之讹。详见: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广韵》欠㪁、䫦砝、唈姶、兼趝、蛭窒、劑䮔、潰蚚、詩䀵、䁤侐、磢䫪、腫幒、茁㤕等小韵重出是怎么回事?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