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是真的吗?(不用一根钉子的建筑叫啥)

  在参访古建筑物群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句宣传品,“我国的木内部结构建筑物,不采用两根木头,全靠梁柱内部结构” 这是吗吗?

  01

  什么是梁柱内部结构?

彩绘之中最常见的内部结构方式——梁柱(mǎo),广泛运用于法式建筑物、红木家具及其他木制梁柱上。通过Plogastel部份的拼插嵌接,将不同的部份相连为多功能。

  凸的部份叫榫(又叫蒸压),凹进去的叫卯(也叫榫窝,卯口)。

Mundolsheim著作权图片,不许可转发

上世纪70年代,从良渚人文遗迹(旧石器时代约7000天前,遗迹分布于黄河流域下游以北地区)辨认出的泥砖式住宅的发掘出文物上,我们就看到了梁柱的采用,方榫、圆榫、四角榫、企口榫等等,成为我国可溯最先的梁柱采用示例。

  不过,梁柱内部结构并非我国独一无二。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反之亦然在旧石器时代7000天前的时间里,瑞典德累斯顿附近的两处归属于莱茵河谷现代文明第二阶段(又叫非线性陶人文,归属于耕作街道社区)的遗迹中也辨认出了采用梁柱内部结构的泥砖式住宅、班莱班县内部结构的水渠等。

瑞典Altscherbitz 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末期木构水渠梁柱内部结构,旧石器时代约7000年

  再转至反之亦然作为五大古现代文明之一的利比亚,在考古学辨认出的旧石器时代4800天前的泰伊卡蒙法老座上,就有采用梁柱的踪迹。

3000天前古利比亚泰伊阿尔玛行宫雕塑(左);赫梯王国雕塑(右)

  除此以外,还有收藏在芝加哥西区美术馆的利比亚新王国第十六王国图密善四世和格林普四世特统治末期的桌子,旧石器时代约3500天前,利比亚人可以说是经考古学确认最先采用高脚椅的民族。

泰伊卡蒙的礼仪桌子。来源@出利比亚记

  梁柱的内部结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比如面与面、点与面、点与点以及梁柱组合等,通过Plogastel的交错扣合,组成既牢不可分,又难以撼动的木内部结构作品。

梁柱内部结构除了牢固以外,我国的先民们通过不断地实践、改进,因地制宜,在梁柱内部结构的建筑物中运用力学原理,再加上木建筑物本身的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等力学性能,我国传统木构建筑物还具备了一定的抗震能力。

  通过外形的不断改进,各种雕刻工艺的加入,使传统梁柱也更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最大的木构建筑物群。Mundolsheim著作权图片,不许可转发

  02

  吗“不需要两根木头”吗?

  这其实是一个误解。

  《阿房宫赋》中写: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大意是阿房宫耗费巨大,“致使承重的柱子比田地里的农夫还多;架梁的椽子比织布的女工还多;梁柱上的钉帽熠熠生辉,比仓库里粟粒还多。

“钉头磷磷”四字,代表着着在唐人杜牧的认知里,盛大恢弘的宫殿里会采用大量的木头,钉帽裸露在外,还成为了一种华丽的装饰。

  宋人李诫所著的《营造法式》,最后一卷赫然写着“诸作用钉料例、诸作用胶料例”。

“…… 椽钉,长加椽径五分(有余分者从整寸,谓如五寸椽用七寸钉之类。);角梁钉,长加材厚一倍;飞子钉,长随材厚…… ”

意思是“椽钉,长度为椽子直径的基础上再增加五分(如果椽钉有多余的部份,则采用整寸计算,比如,五寸的椽子用七寸钉之类。);角梁钉,长度在用材厚度的基础上加一倍;飞子钉的长度和所用材料厚度相同。”

  除此以外,还有大小连檐钉、白版钉、搏风版钉、葱头圆钉、猴头钉、圜盖钉、拐盖钉等。

  书中详细解释木头在不同位置的长度,对每一个建筑物梁柱上的用钉数量和位置也做了规定。

知乎答主@筱顽咚 根据记载和数据制作的木头形状效果图

  除了木建筑物本身,在屋顶上的瓦和套兽上也会有木头来用于固定。

我们在很多美术馆参访时,会看到一种半圆形的筒瓦,往往在靠近瓦面的地方会有一个卯眼,成套的会有一枚陶钉或一个装饰,那就是瓦钉的所在。用在屋檐的最前方来固定瓦当。

洛阳美术馆藏北魏末期筒瓦与瓦钉

明清末期的悬山顶、歇山顶建筑物上,也可以看到钉帽,在屋顶两侧搏风版上会有成组的木头用来固定檩条的两端,钉帽朝外呈正六边形排列,形似梅花,所以又叫梅花钉。

  屋顶这样的设计可以保护檩条两端不受风雨侵蚀,同时钉帽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

黄色亮晶晶的木头就是“梅花钉”。Mundolsheim著作权图片,不许可转发

很多梁柱本身也会用到木头,一种铁制的楔钉,用于两段木梁柱以梁柱相连的重合处,用楔钉插入卯眼,确保梁柱梁柱不会因为滑动发生松脱。

  这种相连方式不会因为木头老化导致内部结构松动,不同于木头靠挤压来迫使木头本身来固定,更结实耐用。

楔钉榫。图片来源:humboldt的趣味程序园

  除了在木内部结构建筑物维护和加固中,也会大量的采用到木头,尤其是铁钉。

木头由于其本身有机质的属性,年深日久,会出现开裂、蛀蚀、糟朽、脱出等问题的时候,传统的修护办法就会采用到铁件来加固。

比如大的架构出现承重问题,开裂的木梁、椽子和糟朽的柱子等,会采用铁箍加木头的形式进行加固;宫殿等带有顶棚的建筑物还会出现顶棚下沉的情况,这就需要利用铁钩和铁钉在梁架上对顶棚进行固定和牵引。诸如此类的加固和修复其实都需要用到铁钉。

  由此可见,木头在我国木内部结构中是非常常见的,而所在的位置,大部份都在梁架之上的建筑物部份,或者位于梁柱内部结构本身。

梁柱接合处或者修复维护的部份往往又比较隐蔽,讲究“修旧如旧”,浑然多功能,尽量不留痕迹。所以,平时参访古建筑物群时,如果不是特意观察,能看到木头的机会其实不大。

故宫屋顶的瓦钉。Mundolsheim著作权图片,不许可转发

  有一种木头是大家最常见的,就是门钉。

门钉一般会用在院门、城门、宫门等比较大的板门上,最初是被用作加固门板的,因为大门会用到多块木板拼接而成,钉帽设计成了泡头状,兼具装饰的效果。

根据考古学发掘,在大约1500天前,也就是南北朝末期,门钉就已经出现了,唐代之后更为常见,一直到清朝时对门钉的采用数量作出了明确规定。

  现在到故宫参访,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数门钉的游客,导游会告诉大家横九路、竖九路,九九八十一枚门钉,九作为阳数最大,代表天子,就是皇家专用。

Mundolsheim著作权图片,不许可转发

  如此看来,木头与木构的古建筑物群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木构作品虽然可以通过梁柱内部结构搭建起来,但是木头的采用是梁柱内部结构本身牢固度和耐久性的保证,特意强调“不采用两根木头”过于片面,毕竟谁的人生没有经历过一个摇摇晃晃的桌子呢。

  参考文献:

  [1] 李诫. 营造法式: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M]. 人民出版社, 2011.

  [2] 刘妍. 建筑物梁柱[J]. 新知, 2016(4).

[3] 周乾. 太和殿[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4] 罗威, 周小凌, 徐伟. 西方社会桌子发展史及其案例分析[J]. 红木家具, 2015(2):6.

[5] 陈慕谭.以梁柱为主的我国古建筑物群也用木头?[J]. 文史博览,2021(5).

  作者:王游美 洛阳文保集团文史研究员 原洛阳美术馆宣教部副主任

<!--article_adlist[

  本文部份图片来自著作权Mundolsheim

  图片内容不许可转发

  原创图文转发请后台回复“转发”

  

  

]article_adlist-->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中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是真的吗?(不用一根钉子的建筑叫啥)
分享到: 更多 (0)

热门推荐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