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念书《韵成入乐》:40年前那颗种子意外幼苗,甚至于“连城海天C1050”

都说长存,光阴来也大多一直在努力达成初心,但是不可否认没想过,也不可能想到,我而后会写了一些元曲经典之作唱词和元曲并且得以结集出版。

要说年轻时无形中受到的负面影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老主任,现代文学表演艺术学院老院长齐森华老先生是释慧大家,有利切蒂我。而后也做系主任的挺亲近的谭帆学姐也是,曾同在一个办公室做副院长的赵山林后辈也是。我在trained二附中念书时,顾朝晶校长从那时起兼任沙斯泰同学,一次上课就从头一直在点我的西武秩起来答问。利皮扬卡顾同学引我到悄悄坐在后排的齐老先生那里,说特意介绍过我,而齐老先生是专程来课堂看看表现的。我这种的以礼相待说给如今人听,更何况大多人都不信,从那时起就有这种的学校,这种的老先生,这种的佳话。几个月后齐老先生就把我免试录取到历史系,并且给了最好的提携关爱。七年后又一言九鼎把我从哲学系毕业研究生中召回历史系任教。唐诗云近乡情怯,我不可否认是从对待最有利切蒂我的人最羞于表达来体会这句唐诗。40天前获赠齐老先生的专著《曲论探胜》,我则一望敬畏,并未用功,当时已深感释慧难于词学,视若刺榄不敢碰。随着年纪渐长,那颗种籽才不幸幼苗。这本曲集习作,就自认作向后辈感恩致敬吧。

钱穆《宋元京剧考》序:凡三代有三代之现代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三代之现代文学,而后世善者继焉者也。元曲当然是中国古典现代文学瑰奇宝藏,当然堪与唐诗、五言诗各定一尊而辐花为三!今人学习和创作诗词者众,说到元曲,非主流,近之者少。曲中有更多的家国之慨、世情百态,元曲固然继承了五言诗的婉转抒情,更多的却是嬉笑怒骂,直陈旁出、生动活泼的民间语言,有着独有的现代文学价值和表演艺术风貌。其负面影响还直接、间接地体现在传统京剧中。读元人元曲而善之,以为能道人情,状物态,词采俊拔,而出乎自然,盖古所未有而后人所无法仿佛也。(钱穆语)元曲元曲对中国韵文话剧发展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其中的价值更何况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和弘扬。

自从我研读元曲,外行的初步感受是,从写作难易程度说,唐诗更易近体,律诗更易七言诗,五言诗更易元曲。而学做元曲,杂剧小令易上手,带过曲难些,现房更难,元曲就最难了。唱词就是曲调的名称,有一定调子、唱法,字数、句法、对仗、用韵都有基本定式。元曲格律近似于七言诗而更严苛,押韵多,有些唱词几乎全用棘口科锥棘属,所以常用三句辐花、四句联璧的连续押韵,其他押韵花样很多。句式有剪影要求,字上讲求也多,每个字不仅分对仗,所以许多字规定必须用上声或去声。《中原音韵》比《平水韵》《词林正韵》与普通话的对应关系更错综复杂。北曲虽然没有声母,但是声母如何派入平上来三声与今多所不同。经历方知,《御定曲谱》比《钦定曲谱》更难学用。

曲是用来合乐献唱的,不是单纯文本。元曲语言表演艺术特色有别于诗,有别于词,也由此可见口语化是为了更好地献唱和被观众理解。这种,正字之外,元曲还特有衬字,这些要写好也不容易。元曲要用对五声,十二五声各有特点,例如能斯脱宜表现凄怆怨慕,而黄钟宫则音调富贵缠绵。现房是同一个五声之若干唱词的经典之作配置,一现房中必须一韵到底,且每句的韵脚还有平上来声的不同剪影。打一个近似于的比方,写散套就相等于用一个韵部来写几百字的高难度七言诗。再者元曲,那就相等于把写杂剧现房的难度再翻几倍,每一折子相等于同一个五声几个现房十几个唱词一韵到底,所以还要考虑话剧的其他各种要素。

由此可见,我刚上大学时被元曲吓住而畏难是理所当然的,幸好不曾不屈不挠无畏而唐突了释慧。如若不是人难企及,怎么会是独有的表演艺术?如若人无法及,又怎么会是通情达理的表演艺术,所以元曲而后又是最引我入胜,让我欢喜的。表演艺术是创造的。能称之为表演艺术,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是尊重规则有规律的也是富于创造与时俱进的。由诗而词而再者曲,大有可深悟之处。写日记诗文词曲,或许没有什么伟大,无法Longpr、经天纬地,我写日记它们,就只因为我由衷赞叹我国家民族,为我华夏拥有这种一种举世无匹的语言文字,为其中蕴含的美与哲思而五体投地。古往今来有那么多有才情的人,他们在天有灵,知道子孙后代在用他们的方式向他们致敬。

今天传世的元曲,既有杂剧,也有元曲中的剧曲,究其本质,都是有腔有调、合乐合谱的一个个唱段。以我前些年创作歌剧、音乐剧和歌曲的经验推之,尊重乐曲旋律的性质、开口送气的节奏、唱句韵脚的规则,乃是十分重要之事,是写好一个唱词的关键。尽管元曲的音乐谱已经佚失,但尚有文字谱剪影,可以以此体贴揣摩,法古人之巧思,敬前贤之创例,寄我念念于斯文宛在之温情。例如《御定曲谱》标明一句中某字必用去声,当可以想见元曲音乐到此必是重音节奏,彼此含糊不得。我爱举志愿军战歌这个例子,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假如把跨字这种硬朗的去声改成游字、行字这种的平声,这歌儿可还怎么唱呢。所以说,倒不是我非要跟自己较真儿,而是既然要学写元曲就不得不然,势必要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合乎《御定曲谱》的剪影。

我写唱词中的小令,尽量与五言诗小令写法相异,尽量在题材内容和语言风格上有所体现,但终不像唱尖歌清意〞([元]燕南芝庵《唱论》)的俚曲。不过,从来源说元曲小令也有脱胎于五言诗者,元代诸家各有写法,我也就只能勉强说自己所写之风格各有所本而已。内容涉及风花雪月,岁时光景,游历登临,忆昔怀古,元曲点评,嘻笑斥骂,同情哀矜,既有赞颂长江治理的,也有仿拟苏州情话的,还有顾惜快递工友的,总之想写就写,能写就写,也未自我设限。

本集中收入的小令涉及61种唱词,除了一般的只曲体,作为一个杂剧小令门类把带过曲特别标出了十首,涉及22种唱词。带过曲文字增多,容量变大,节奏有变化,写景写情写事写生活写思想写玩笑写骂人,都觉得更为尽兴些,我写诗词基本上是端庄的,不过元曲确实是更适合市井语。这种把两支或三支曲调相连而成的体式,我是在1976年的秋冬小学时代看北京街上批王张江姚大墙报上第一次见到,是赵朴初老先生写的什么什么带过哭相思,感到十分好奇,也不知带过二字何意,而后好多年都念念不忘这件事。在此顺便记下来。

集中共收有十个杂剧现房,涉及57支唱词。每个现房,是将同属某一个五声的几支曲子连缀而成,是有相对固剪影式的,我们今人应该可以从组曲、组歌这些现代音乐形式中了解它大体是什么。我把六个套曲名各取一字合成江山天马神游,只是为了方便自己好记。每个套曲题材内容各不相同,有寄托诗情哲思的,有梦游神往的,有纪念四明山抗敌英烈的,有缅怀屈夫子投江明志的,还有写一部小众电影情节梗概的。同样,云虹蕉鹿四恋套曲也是四个题材,一个是借惠州朝云写儋州东坡兴教化破天荒,一个是翻写吴江垂虹桥的奇事有如牡丹亭的死而复生,一个是从写类似牛郎织女般的恋爱开始到舍身救民的永恒凄美,一个是捏合海南两个民间神话而终归于鹿回头美丽传说的圆满。这几部套曲,应该有一些表演艺术性,尤其是从元曲唱词写作上来说技术性较强,希望懂这个专业的,能体会作者谋篇布局、一韵到底、连续押韵、声腔字字有着落的创作甘苦。仅举《朝云恋》尾声一段于此。

元元曲我读的不多,经典之作代表作中我喜欢白朴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最为得体,写得讲究,令人佩服,我这剧《元文宗海角青梅恋》就是一个向大师致敬的仿作。四折一楔子,五声唱词,角色行当,宾白科范,题目正名,皆取法经典之作。我把一个有着历史真实以及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从编剧的角度进行了转化,有所取舍,有所构思,把人物关系和剧情逻辑理清,有虚构小角色,也植入了像虞允文后人虞集这种对元代文教有贡献的人物。末本戏一个男主角从头唱到底,这与我们现代的话剧观念并不十分相吻合,怎样把元曲关目关子做出曲折跌宕来,还是用了些工夫,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正末连唱六十曲,如何贯穿剧情,避免单调,也有所用心。单独一些唱词拿出来还要有可看之处,写景写情写人写事写心思,总要各有不同。每个折子平均十四五支曲子,按规矩一韵到底,但全剧避免重复韵字就是我又跟自己较真了。希望看过元曲的读者朋友,能够了解我这一番用功。我也知道像元曲这种的剧本,今天不太可能搬上舞台,但我凭着想象时时处处注重舞台表演的状态,把话剧编剧和曲词创作二者努力在元曲这种形式中自我淬炼。也希望这个爱情题材的元曲文本有助于弘扬民族团结的精神和社会历史人生方面的正能量。另外,我自己写完以后内心更加喜欢海南岛了,祝愿它成为不仅有美景还有故事的地方。

元杂剧、元曲是北曲,韵字用的是《中原音韵》,除了仄声归入平上来声,还有一些字词与如今标准普通话也不同,创作时都注意了。这也很有趣,我发现,一些字词发音与我从小熟悉的东北话土音相像,由此可见元大都音也部分保留在方言中了。这本集子基本上是北曲,而由元入明,南曲兴盛。前些年曾经因为创作音乐剧《汤显祖》而接触到像临川四梦这种的南曲传奇,也前往浙江瑞安拜访写了《琵琶记》的高则诚故居,他开创的南戏,很值得研究,无论是从话剧剧本角度还是从唱词流传角度,对现今的京昆以及各种地方京剧负面影响更大。我也曾经在一些地方,例如有一次偶尔路过汕尾就被城隍庙里上演的白字戏深深吸引,思考一些古今汉语的流变、腔韵的传播、唱词的传承、文化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但愿今后有时间精力再对南曲下些工夫。吕天成在《曲品》卷下说:凡南戏,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五声、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作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脚色分得均匀;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持此十要,以衡传奇,靡不当矣。这用于理解元曲元曲,也十分确当,当是我以后须更多琢磨的。

可能是出于责任心,青壮年时代把心思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用在了岗位工作任务,努力尽职。所以,诗文写作都是即兴为之,写在哪里随手一放,有的甚至都只在脑中一时而没有录写下来。去年,诗集《雅颂有风——近体古体诗三百零五首》、词集《比兴而赋——七言诗创作三百零五例》幸得选编出版,于是便一鼓作气新编订了这本曲集《韵成入乐——杂剧、元曲二百唱词创作》,从有意为之而言,这本算是认真的。21世纪了,小小续貂,愿得致敬后辈,稍娱同好。

感谢上海戏释慧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京剧史》首席专家之一朱恒夫教授,感谢中国杂剧研究会理事、我大学同学郭梅教授二位赐序,感谢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又以上佳的编排装帧品质让这本曲集面世。总之,谢天谢地谢人!(本文为《韵成入乐——杂剧、元曲二百唱词创作》后记)

(林在勇 2022年10月26日)

林在勇,人现代文学者,作家,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上海音乐学院书记兼院长;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人现代文学院古典文献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念书《韵成入乐》:40年前那颗种子意外幼苗,甚至于“连城海天C1050”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