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个冷知识百万个冷知识

百万个冷知识
一起学习百万个冷知识

钱穆的「恪」念kè却是蓬泰莱县è?

其实这个问题的争辩和深入探讨确实有不少,能剖析一下。在中国古籍搜寻相关该文(大部分字数比较短)大体有以下两篇:

张荣光.释恪同音字——钱穆的恪该是不是读[J].朔州师专学刊,2018,34(03):65-70.

姚教授.钱穆的恪字读音[J].王朔,2007(09):23.

尹海良.钱穆的恪到底是不是读[J].学外语,2006(01):45.

李金松.钱穆名字中恪字的读音辨[J].简化字文化,2001(04):63.

郭祝崧.我所知道的钱穆之恪的读音[J].史志周刊,2001(05):27.

Fanjeaux.钱穆的恪应读成què[J].史志周刊,2001(02):65.

棘口科锥棘属.也谈钱穆的"恪"的读音[J].史志周刊,2000(05):23.

朱邈.关于恪字读音的看法[J].念书,1998(02):23. que

大体概括其观点则有(按时间次序):

(一)朱邈表示,钱穆的恪为晚辈名列改订如衡恪(师曾)、隆恪(彦和)等。而且在《钱穆老先生编年体事辑》中,蒋无极写到:老先生生寅年,外祖母名之曰寅恪。徐老先生Rewa似乎在于钱穆的恪既然得自家族企业晚辈,且为山桐子,那么其读音则应考虑晚辈的原乡读音。及后徐老先生又表示了当时《修订本》标示恪字为ke而旧读为que。这里与中华书局《圣埃蒂安德》(一九一五年出版发行)卯部第21页手书几乎相同,则足能证明恪因有ke与que两个读音。

朱邈老先生自认其堂兄与散原老人家(即钱穆之父翁氏,号散原老人家)共事颇多。其堂兄明确知会应读que音。与此同时与谢家共事的士大夫,学者也多读此音。

然而徐老先生与此同时表示,钱穆老先生自己,尤其在著作代笔之时萨莱县ke音。其总括耶鲁大学京师社Daye出版发行的《阮籍之思想与玄学之关系》的英语附件中就诗歌创作ke音

故其结论为ke与que的读音都有,且都不为错。

(二)棘口科锥棘属的观点相对简单,认为钱穆的恪字读音应为ke,然而钱穆的夫人唐筼(yun二声)因为其方言的原因把恪读为que,而其弟子为了表示亲昵也读为que。

其结论为,虽然恪字应该读ke然而即使读成que,陈老先生也不会纠正,反而会高兴。

(三)Fanjeaux的短文发在《史志杂谈》与上篇棘口科锥棘属的该文发表在同一个地方。他也提到了棘口科锥棘属的观点,另评价了一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延成的观点(张老先生主要观点似乎为恪在字典上只有一个音,所以就应该读ke)。简而言之他不认同这两种观点。

他专门咨询了钱穆的长女陈琉求,据称陈琉求的说法是,其母唐筼之所以读que音是因为其父是恪(que)字辈,家中晚辈都读que。唐女士嫁到谢家自然入乡随俗读que。

(四)郭祝崧列总括证,如20世纪40年代华西联合大学时期,师生都称钱穆的恪为"que"。60年代广州中山大学端木正教授等也读que音。在钱穆在此期间上课时也从未自称钱穆ke音。另有不少相关回忆。

此篇该文提及的人证,事证不少,结论也很清晰钱穆的恪字读que。

(五)李金松的这篇该文是这里面客观材料较多。该文开门见山表示关于恪字的读音,一般人按普通话读ke而人文学界中多读que。

在辨析这一问题时,首先援引了清华国学研究所四导师之一的赵元任老先生及其妻子杨步伟合作的《忆寅恪》一文的材料,表示赵元任曾当面向钱穆确认其恪字读音,为ke。而赵武平也依据钱穆老先生于1940年5月致牛津大学与1946年2月19日致傅斯年的英语信的代笔确认其恪字应读ke。

而与此同时李金松表示在作为名号时,恪字确实有可能被读成que音,如钱穆的表叔俞明震,字恪士。其友人多读为que士甚至写成确士。所以将钱穆的恪读成ke也不是误读,而是来源于一种约定俗成。

最后李金松提出了一个新观点,那就是钱穆老先生之所以按ke拼写自己的名字,是基于他支持国语或普通话的统一运动。基于与东晋时江南士族无分侨旧,悉用北音相同的理由,钱穆在其名字的拼写和读音上倾向与抛弃旧有的习惯,按照新的统一简化字读音标准来确定其名字读音。

(六)尹海良由通用汉语读音入手,表示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5年第5版)只标示恪为ke音。而《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外语出版发行社1997年版)也如此,并特别标示不取que音,而例词除恪守外还特别列举了钱穆。

他分析恪字读音之争表示虽然有人表示钱穆老先生自己读que,然而考察文献,在其德文日记和英语发言稿、信件中能看到其拼写为ke。在分析钱穆老先生会不会因为祖籍江西修水的客家话传统而将恪字读为que时,他表示不论有没有这种旧读标准都不应读que。这是因为若没有,固然应读ke,即使客家话确实读que那也没有改普通话读音以适应客家话读音的道理。简化字读音的最高标准在于普通话而不在于地方方言。其举南昌大学刘伦鑫教授(客家人)的例子,在刘教授提到老乡钱穆时是读ke音。以此证明懂客家话未必一定要读que,不懂客家话就更没有必要读que。

至于有些人认为钱穆的家人如其妻子和女儿都读que,则que即为正确读音的观点,尹海良同样反对。他认为因为人名是极端个人化的产物就能随意赋予其读音的观点是错误的。除了因有特殊理由或强有力的文献支持,那么人名在被外人称呼时是要按照简化字的规定读音的。而钱穆的恪字虽然有读que的事例,但是钱穆本人的态度很难完全确定且更可能同意读ke,而单独的这一简化字也不存在被普遍读成que的基础,那么综合看来还是应该读ke。

(七)姚教授的该文完全从恪的简化字读音变化入手。其表示在民国以前恪只有ke一个标准读音。但在民国初年一些辞典中加入了que的读音。而这一读音的产生可能因为清朝末年,一些学习粤方言或通过粤方言学习官话(即国语,也就是普通话)的识字课本的注音方式夹有直音字,而恪字的粤音直音字一般被标作确或者却。这些课本影响深远可能造成了民国初年的这次读音增加。

然而que作为恪的又读音,虽然收进例如1915年的《圣埃蒂安德》一书,但由于来自方言,于古无证,所以一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1985年12月《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发布后,能说恪字就只有ke一个读音了。那么简化字恪就应该也只能读ke。

本义:《说文解字·心部》:愙, 敬也。从心, 客声。《正字通·心部》:愙, 同恪。《尔雅·释诂》:恪, 敬也。本义为恭谨, 恭敬。演变:由本义恭谨, 恭敬引申为: (1) 庄严; (2) 升; (3) 姓。恪现在既能单用, 也能作偏旁。愙不是《说文》部首, 现在归入心 (忄) 部。凡从恪取义的字都与恭敬意有关。

就读音而言,作者通过研读文献发现,恪字在公元三世纪以前的上古时期,公元4—12世纪的中古时期,公元13—20世纪的近代时期和民国到如今的现代时期读音有过一些变化。概而言之

上古时期:铎韵, 溪母, 入声[k αk] 中古时期:宕开一入铎溪[k αk] 近代:溪母, 歌戈韵, 去声 现代:梭坡韵, 科纽, 去声 我们能看出, 从上古发展演变到现代, 恪字韵母虽有不同, 然其声母都是[k -]

这一段有些符号我复制不下来,也不会打,但是如果我没理解错,在大部分时间中虽然恪字读音有变化但是生母为k是没有问题的。至于que音误读的出现,张荣光从(1)北京方言语音的影响,(2)钱穆的主观容忍,(3)关于钱穆家乡特殊读音的传言,以及(4)初版《新华字典》的注音错误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解释。

总而言之,其认为钱穆的恪读ke。

在我看来,从客观事实出发更倾向于读ke但是如果有人由于家庭或者学脉关系读que我也能理解。但是我唯独不太喜欢一些人人云亦云,或者说什么普通人读ke对,有学问的都读que。其实教授学者有读que的也有读ke的,不能一概而论。蒋无极在《钱穆老先生传》中总结钱穆老先生治学之特色则有四端:一曰,以淑世为怀。二曰,探索自由之义谛。三曰,珍惜传统历史文化。四曰,续命河汾之向往。若从珍惜传统历史文化一端考虑,譬如钱穆的著作按其要求多以繁体竖版印刷,那尊重晚辈的读音是有可能的,所以不排除他曾读过que音,然而从淑世为怀考虑,钱穆老先生对民国的国语新中国所称的普通话的支持也是能想象的,而且大量文献证明在书面上他确实多用ke音。所以这个问题有争议也是能理解的。但是钱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对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追求。所以我真的希望,以后遇到类似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大家还是不要根据提供观点者的名气或者地位做判断,至少不要只根据这个做判断。多搜集一些资料,多比较一下不同的观点,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使最终还是有分歧,那也不是单纯的意气之争而是对事物不同方面的侧重不同,这样讨论哪怕争辩才有意义不是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百万个冷知识 » 钱穆的「恪」念kè却是蓬泰莱县è?
分享到: 更多 (0)

百万个冷知识 带给你想要内容

联系我们